英特爾投資:造血新生態的前鋒
軟件與服務
作者:甘露
在世界杯火熱開戰之際,本報記者采訪了英特爾投資副總裁兼英特爾集團收並購軟件及業務發展事業部董事總經理康思達(Kostas A. Katsohirakis)。與這個在英特爾工作了19年的資深投資管理者交流,感受十分深刻的是,英特爾能否快速、順利將PC時代的輝煌逐步複製到移動生態鏈上,與其投資的每一步落子息息相關。情形就如同英特爾也正在參加一場緊張的足球賽,而像康思達一樣的工作者就是這場比賽的前鋒,他們必須成為英特爾的“創新推動者”。
要說多年來英特爾通過軟件領域的投資對整個生態帶來哪些改變,其實很明顯。因為在很多年前一說起英特爾隻是處理器公司,但現在已經是一家包括軟、硬件的完整的解決方案提供商。可是在移動時代僅靠實現軟、硬件功能上的簡單疊加還不足以打動消費者,而更多是“平台+軟件+內容”的整體較量,所以英特爾投資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我們要找尋公司的不僅是戰略與英特爾相符,而且還要是有非常好的收入增長前景,這是英特爾任何投資的邏輯和使命。” 康思達說。
投資於轉型創新
“我每年定期要來中國挑項目,看很多家公司,每次印象都非常深刻,因為中國市場環境日新月異,所帶來的市場機會從來不乏驚喜。”在談到中國行的時候康思達很喜悅,這種喜悅同時也來自於他對這份充滿未知和挑戰工作的熱愛。在全球市場中,中國市場對英特爾來說一直是重中之重,通過投資快速形成的“超極本生態圈”就是最好的例證。
就在幾個月前,英特爾CEO科再奇宣布在深圳成立英特爾智能設備創新中心,並設立總額1億美元的“英特爾投資中國智能設備創新基金”,要投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個人電腦、2合1設備和可穿戴設備上,以及跟物聯網相關的技術上。這也是康思達此次中國行的主要目的,“要在這些公司中進行相關投資,以便能夠加速它的發展。”
自1998年以來,英特爾投資已設立過兩支技術基金,向110多家中國技術公司投資了超過6.7億美元。這樣的目的其實很明確,英特爾想要奪回移動芯片市場的地位,通過迅速擴大的出貨量,來吸引開發者優化APP性能,從而優化所有基於英特爾架構產品的核心體驗。
深圳遍布著眾多新興的中小OEM廠商,而且深圳具備最完善的成熟產業鏈,估計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在平板和手機產業鏈上能媲美深圳的地方了。雖然康思達並未透露即將要會麵的廠商,但他表示是有感知計算和物聯網的公司。之前已經了解到,英特爾選擇了與藍魔、台電以及不知名的白牌廠商合作,在產品上提供參考設計和交鑰匙的解決方案,解決了大部分技術難題;在市場方麵,給與業務支持,同時供給渠道和市場資源。
在這種局麵下,與應用開發者合作也是重中之重,英特爾也正在做這方麵的布局。在通常情況下,開發者需要對各個不同的平台進行軟件優化,工作量較為龐大。對此,康思達表示,“英特爾通過收購和研發,致力於推廣HTML5,以方便開發者能夠比較容易去寫程序,減少成本和時間。”他所指的被收購對象是API解決方案公司Aepona(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和Mashery(美國波士頓),這是兩家典型的移動雲計算公司,讓移動開發者在開發一款軟件的時候,不再需要自己的東西,隻要把雲端的服務抓下來就可以生成自己的服務。比如現在非常火爆的一類應用軟件“今日頭條”和“Flipboard”,就是典型的雲端的雲計算的應用。
能感受得到,英特爾發力移動生態的行動力不容小覷,在技術、資金、戰略等各個領域都給出了不小的誘惑。目前,英特爾已推出名為SoFIA的手機集成芯片,隨後將集成CPU和通信模塊,3G版本將於今年下半年推出,明年推出4G的版本。集成芯片SoC打包通信基帶芯片、CPU、GPU將大大降低了整個手機采購物料的複雜度。
有業內人士指出,就目前而言,英特爾處理器與ARM處理器相比,功耗和兼容性上都已經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其實在於集成度。也就是說,SoFIA集成芯片的推出,或將解決英特爾處理器和ARM處理器之間最後一個差距。而在這其中,康思達的團隊也積極通過收購的方式來增加產品組合,通過軟件來帶動硬件的發展。“比如在開發者工具這個領域中,我們通過並購獲取相關的一些軟件能力;在Symics和SoC的設計上增強軟件與硬件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