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最後要重視道德的實踐,要獎罰分明,要引導人們通過實際行動去展現道德,建立一種有德光榮,無德可恥的常效製約機製,不讓老實人吃虧。我們客觀上麵臨著道德挑戰,但中國道德建設的前景是美好的,因為中國人民在偉大變革的曆史進程中會矢誌不渝地追尋理想、文明、進步、富強、和諧。
主持人:“毒奶粉”、“地溝油”、“染色饅頭”、“瘦肉精”等這些惡性的藥品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嚴重的地步。麵對這些社會亂象,我們必須花大力氣加強社會道德建設找尋迷失的核心價值觀,應當從健全和完善法律、強化監管和問責、加大懲處力度等方麵入手,以遏製違法行為的蔓延。請問周部長,如何給道德建設提供一個“硬環境”?
周奉真:食品安全問題及食品管理中出現的亂象,已經危害到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人們對食品甚至有了恐懼,發出了“還能放心吃什麼?”的追問,這已經超出了道德的範疇。缺斤短兩、以次充好是道德問題,而食品造假、以至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就是法律問題。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道德是法律的升華,如果連法律這一條底線都守不住,那麼一切有關道德的說法全部是空談。當前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是:一方麵,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很多地方在食品安全監管上,還停留在人情社會,食品安全不出人命引不起重視;另一方麵,在法律製定上本身不嚴格,中間彈性又太大,對食品安全事件量刑過寬、過鬆,使在食品安全方麵犯罪的門檻太低、代價太小,這從客觀上縱容了危害食品安全的不法分子。治亂用重典,治頑症用猛藥。在大眾中間,毒品為什麼能管住,根本原因就是販毒的成本太高,讓犯罪分子望而卻步。目前,我們要切實加大執法力度,加快食品安全法律的建設修訂進度,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隻有從嚴、從重懲處違法行為,才能還食品安全一個晴朗的天空。
強化政府的監管和問責製度。從“蘇丹紅”、“孔雀綠”到“三聚氰胺”、“瘦肉精”,幾乎所有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都是在危及群眾健康的安全事件被媒體曝光後,我們才看到衛生、檢驗檢疫、安全生產等部門站出來調查問題、處理責任人、加強後續監管。監管部門不能老做馬後炮,平時就應該不定期抽查和定期檢查相結合,特別是不定期抽檢,生產企業和銷售企業都要嚴查,不能網開一麵。尤其是對於那些免檢企業,百姓心目中信得過的企業,一旦發現違法行為,絕不能姑息遷就。有些地方存在較重的地方保護主義,姑息一些企業的非法生產。要加強監管問責,出了問題要嚴懲監管者。對犯小過的企業要列入黑名單,進行警告整改。
在監督上要進一步加大力度。社會監督方麵,國家應該設立舉報獎勵經費,對產品造假的進行全民舉報。要鼓勵媒體明查暗訪,對發現的食品安全事件窮追猛打,讓其無處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