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7)(1 / 1)

白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7)

(五)突出工業主導地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一是樹立服務意識,加強工業經濟運行分析預警監測,搞好煤電油運等生產要素的保障供應。加快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提升服務企業發展水平。二是建立重點企業定期會談協商機製,助推重點產業改造升級,做大做強。三是不斷完善企業科技創新投入機製,強化產學研合作,積極推進重大技術攻關,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建成高新區管委會技術研發及孵化器。四進一步完善鼓勵非公有製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優惠政策,優化政策環境,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鼓勵中小企業圍繞大企業和重點項目發展配套產業,拉長產業鏈和產品鏈,形成產業集聚。鼓勵大企業把非核心的生產製造外包給中小企業,促進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

(六)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抓好生態文明建設。一是持之以恒開展造林綠化,全年完成造林綠化32萬畝。二是繼續強化環境綜合治理。加強工業廢水排放管理和循環利用,推進大氣汙染和水汙染防治,支持清潔能源建設,淘汰落後工藝設施。全麵完成曆史遺留鉻渣的無害化處置,搞好煤礦塌陷區治理工作。加強規模化畜禽養殖汙染和農業麵源汙染治理。三是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全麵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工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積極組織編製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項目,引進實行節能新機製。加大淘汰落後產能力度,加快推進建築節能和公共機構節能。

(七)發展現代服務產業,擴大城鄉消費需求。一是加快發展物流業。推動物流業與製造業聯動發展,逐步完善倉儲、配送、信息等服務平台,積極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農副產品倉儲等物流業。謀劃建設白銀倉儲物流園區。二是不斷完善市場體係。積極培育土地、資本、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市場,改造農家店200家,建設特色商業街區和市區菜農直銷暨蔬菜綜合批發市場。三是加強特色文化建設。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建設白銀大劇院、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一院三館”,抓好城鄉文化設施建設工作,對全市所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免費開放。四是大力發展旅遊產業。繼續加強旅遊招商引資工作,完善旅遊產業體係。加大會師聖地紅色遊、黃河石林風光遊、銅城工業遊、“農家樂”休閑遊等特色旅遊宣傳推介力度。

(八)落實民生保障措施,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一是推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新建改建公辦幼兒園15所,新改擴建校舍20萬平方米,建設標準化學校30所,改造農村寄宿製初中30所、寄宿製小學15所。二是健全公共衛生體係。加快建設市級重點醫院、縣區標準化醫院、鄉鎮衛生院、標準化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三是加快發展體育事業。建成全民健身示範村15個,“一村一場”體育設施30個。四是促進全民就業創業。完成人力資源市場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主體工程,新增城鎮就業人數2.85萬人,輸轉勞動力30萬人次。全麵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五是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聯動機製,增加企業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六是進一步改善住房條件,建設保障性住房3410套。完成省上下達的農村危舊房改造任務。

(九)深化改革創新機製,切實增強發展活力。繼續深化企業改革,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推進醫藥衛生體製改革五項重點工作,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探索城區建設經營管理體製改革模式。推進財稅、金融、投資體製、資源環境等領域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資源性產品等價格改革。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努力為投資創業者提供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環境最佳,服務最優的發展平台。繼續規範項目審批流程,簡化辦理程序,壓縮辦理時間,方便辦事群眾。深化與沿海發達地區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打造充滿活力的內陸開放型城市。大力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促進對外貿易方式轉變。鼓勵引導更多具有潛力的企業參與全球合作和競爭,不斷開拓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