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們也馬上出去。仲謙,鍾兒,你們好好考慮,臨來之時,二爺也曾囑咐我,一切以你們自願為原則,若鍾兒還是想科舉考試,他也尊重鍾兒的選擇。”胡有生道。
黃錦一聽這話,就知道胡有生剛才應該是和黃仲謙、黃鍾說了關於黃鍾的安排了,看樣子,朱二也希望黃鍾能去給俞縣令當禮曹書吏。
“對了,俞縣令讓我帶來一封書信,點名給仲謙和鍾兒的。”胡有生似突然想起來,忙從懷中掏出一封信,遞給了黃仲謙。
黃仲謙忙把書信展開,一個字一個字地仔細看了起來。黃錦見狀,忙湊了過去。
俞縣令在心中先是說了他已經調任到南昌縣之事,在心中,他提到南昌縣自古是大縣,是一座有著悠久曆史和文化內涵的千年古縣,自灌嬰築城即設有南昌縣,文化底蘊厚重,民風淳樸。
目前他急需要一名精通文理、能幹練達的書吏,協助他更好地轄製管理,千挑萬選,選中了黃鍾。因為他一來頗為認可黃鍾的書法,所謂字如其人,從書法上即可看出黃鍾穩重、認真的性格,加之二爺曾向他推薦過黃鍾,隻是礙於黃鍾需守孝一年,因此此事時至今日方才正式提出。
自古以來,入仕非科考一條路,若書吏能幹,一樣能夠入朝為官。在信中,俞縣令提到自古至今,從書吏起家而成為高官的人很多,比如漢代的蕭何、曹參,從小小的書吏,官至相國;再如唐代的孫伏伽和張元素,前者成為諫議大夫,後者做到金紫光祿大夫。
或許是俞縣令的書信,徹底說服了黃仲謙,看完書信後,黃仲謙眉頭間的猶豫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臉的喜慶開朗。自家兒子自家清楚,能勞煩二爺和俞縣令幾次相勸,算是給足了麵子。若還在推諉、不願,就是不識好歹了!
“姑父,您無需多說了,我也決定了。爹,大丈夫立世,當信守承諾。既然當日是我自己開口,今日不不該後悔。”黃鍾一下子就跪在了黃仲謙的跟前,“孩兒決定,此次就隨姑父一起到南昌,盡快至俞縣令那裏報道。”
“好,快起來吧,鍾兒,爹聽你的。等家裏安頓好了,我們一家都搬過去吧。”黃仲謙忙扶起黃鍾,“你娘那裏,我會去說的。”他拍了拍黃鍾的肩膀。
“有生,你這次回來,打算住多久?”黃仲謙問道。
“嗯,等把宜春的房子啥的處理了,就走了。”胡有生道。
“啥?賣房子?你們打算定居南昌了?不回來了?”黃仲謙驚訝了起來。
“是的,說起來,宜春縣城,本來也不算我的祖籍。我現在在軍營,已是百戶了。有生之年,我就打算跟著二爺,為兒孫們拚一個出身。所以,以後也沒必要回宜春了。來之前,我和漢巧早就商量好了,以後就定居在南昌了。”胡有生道。
“這樣也不錯!”黃仲謙點點頭,聽說胡有生如今前途有望,他一臉欣慰。“有生,而今的局勢,還挺好吧?你在軍營……沒什麼危險吧?”黃仲謙問道。
他擔心萬一遇到戰爭,胡有生丟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