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按事先說好的,此次聚餐,就用黃錦家的廚房,主要的菜式,也是黃錦他們準備的。除夕除夕,按照以往的風俗,有幾盤菜是固定的:一碗素材豆芽菜,豆芽是發出來的,自然預示著來年也“發財”;一碗炸草魚塊,取意年年有餘。
一碗紅燒肉,預示著來年的紅紅火火。
一碗炸肉丸子,這也是這一帶餐桌上的規矩。說起來,這肉丸子是家家戶戶辦事都會有的菜式,肉丸子的數量也是有講究的,肉丸子不多不少,分配到每個人頭上,一人三個。因此,酒席上大家都格外守這個規矩,肉丸子上來了,都隻會舀三個,不會多舀,不然就把人家的份頭吃掉了。
當然,黃家吃團圓飯,自然也少不了今年的重頭菜:小雞燉蘑菇,用的蘑菇,自然是自家菇場所產的;何氏親自下廚,做了一道香噴噴的水煮魚。扣肉是李氏準備的。彭氏也意思了一下,把家裏的臘味蒸好,端來了臘肉、酸菜炒肉絲、幹豆角炒臘肉……
這樣幾大桌大葷大肉,在平時,一年都難得見到一回了。何氏他們在忙碌的時候,黃鏞、黃錦、小六和黃柏、黃林幾個小一點的孩子,就滿村亂竄地玩著。聽到誰家鞭炮響了,就往誰家去了。
他們去幹什麼呢?自然是去撿鞭炮去了。
撿鞭炮應該是每一個孩子小時候都經過過的歡樂吧。農村裏,平時是難得聽到鞭炮聲的,隻有逢年過節了,才能聽到震天的鞭炮聲。尤其是過年,怎麼窮的人家也要想方設法買點鞭炮,除夕和大年初一燃放一下,祈禱新一年吃飽穿暖。
每當這時,也是孩子們最歡樂的時候了。這年頭,孩子們不興有啥零花錢,自然更不可能大人會額外花錢給孩子們買鞭炮玩了。要想過一把放鞭炮的癮,自然隻能去撿了。
因此,每逢有誰家燃放了一掛鞭炮,在硝煙中,總能看到一群孩子搶著在撿地上的啞炮。可別小看這些啞炮,它給孩子們帶來的歡樂卻是無窮的。
黃錦他們這些孩子,一大早撿了這些爆竹,然後在村口曬穀場聚集,相互展示成果,然後開始鬥鞭炮。
參與鬥鞭炮的多是男孩子,黃錦他們這些小女生,自然隻是在邊上湊湊熱鬧的。
其實,黃錦對此興趣並不大,但何氏擔心小六他們被爆竹炸傷,因此,一大早就讓她跟著。用何氏的話說,“錦兒這孩子主意多,也穩重,她跟著出不了啥事。”
鬥鞭炮的玩法有很多種:那些有引線的爆竹,把它插在稀泥中,牛屎中,或者挖一個小洞,放進爆竹,然後點燃爆竹,看誰的爆竹威力大。這時,孩子們都挑選出最粗最結實的爆竹來比賽,看哪個爆竹的威力大,炸開的地方大,或者炸出新奇的式樣。撿到那威力大,炸開的地方大的孩子,在眾人的羨慕中,可以開心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