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通過溫暖的目光所抵達的世界(1 / 2)

通過溫暖的目光所抵達的世界

封麵故事

作者:王鴻諒

宮崎駿(攝於2002年)

“我的想象力很難離開地麵,而您的想象世界卻總是在天空之上。”日本著名作家司馬遼太郎對宮崎駿的讚譽,應該也是動畫迷的心聲。

從《魯邦三世:卡裏奧斯特羅城》到《起風了》,宮崎駿單獨執導了11部動畫長片,逾時30餘年。隻是很可惜,除了早年間的《風之穀》和《天空之城》,中國內地的觀眾再沒有機會從大銀幕上觀賞他的奇幻世界,原因是宮崎駿對盜版狀況的不滿,這位執拗的老人,甚至連《出發點》和《折返點》兩本隨筆集的版權也不肯賣給中國內地的出版社。

從孩童到耄耋老者,畫畫陪伴了宮崎駿生命中的絕大部分時間。他在與動畫相伴的時光裏結婚、生子,在事業上走出低穀,摘取榮耀,獲得自信,可在生活裏,卻成了“充滿懊悔的父親”,他說:“我隻知道工作,根本就是工作過度的父親,我沒有帶給他們任何陰影,在家裏也沒有任何存在感。”長子宮崎吾朗最終還是沿著他的道路,走上了動畫導演之路,可這似乎並沒能彌合他們疏離的關係,父親的光環就是無形的壓力,在工作室創作分鏡腳本的時候,如果宮崎駿走過來,宮崎吾朗就會把貼滿分鏡腳本的木板背過去,一眼也不讓父親看。宮崎吾朗已經執導了兩部動畫片——《熱海戰記》和《虞美人盛開的山坡》,前者慘敗,後者成熟了許多,但也並沒有顯現出足以與父親抗衡的才華。

宮崎駿的想象力並未枯竭,可是如何把它們具象化,以栩栩如生的動態呈現在畫麵上,卻是對體能的挑戰,他不想告別,可是不得不與日漸衰老的身體妥協。他一直堅持手繪動畫,畫筆從HB換成了5B,即便在理療按摩的幫助下,每日能堅持的作畫時間還是從以前的1/3降到1/5,不斷遞減。他把自己限定在工作室半徑不超過3米的空間裏作畫,在精神的高度集中裏感受大腦的灼燒,所以勒令自己從跨出大門那一刻開始,就絕對不再考慮工作上的事情。他自我訓練了一套減壓方法:“回家的路上我數‘巴士’,盯著馬路那頭,一心一意地數,如果到達一定數量,就認為每天做的事都是正確的。”

不管怎樣,先畫起來。這是宮崎駿的創作方式:“不從故事情節出發,先把想要表達的場景通過圖畫表現出來。”“不停地畫,越多越好。畫夠了,—個世界便成形了。”“借由想象力、技術,以及所有磨煉技藝的過程,會讓你的題材漸次成‘形’。就算它現在顯得曖昧不明,或隻是一個朦朧的憧憬也沒關係。隻要擁有想要表達的目標,那就是一切的開始。”比起邏輯,他更仰仗靈感,故事結構在平衡感上的缺陷,反而成就了宮崎駿影片的特色,因為靈感和想象力,才是不可言說的天賦。作為觀眾,除了歎服,還有什麼話好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