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莫裏斯·梅特林克 (2)(1 / 2)

1896年出版的《阿格拉凡和賽莉塞特》,被梅特林克自稱為“轉折性作品”。在這裏,主人公已不再是命運的犧牲品,賽莉塞特為愛人的幸福勇於自我犧牲,而阿格拉凡則不向陳規陋習屈服,終於戰勝了命運。從同年出版的散文集《卑微者的財富》中可以看出這種思想上的轉變,他開始轉向帶有消極悲觀色彩的浪漫主義。

1898年梅特林克又移居巴黎,此時的他已然是風行一時的象征主義劇壇的代表了。他開始和讚成社會主義的人士不斷接觸,這也使得他從空想向現實生活和真實的世界靠近,無論思想還是創作上,他都有所前進。在他的論文集《智慧與命運》中,他呼籲人們參加社會實踐,積極地認識世界。到20世紀初,他開始對傳統觀念和信條產生了懷疑,他試圖從自然界的生命裏,從現實環境裏去探索真理、認識世界。他開始寫作一些自然哲學的作品,如《蜜蜂的生活》《花的智慧》《白蟻的生活》等。但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家,他是想借此“確定我們在大地上的地位”,探索道德、人類命運等問題。

這一時期是梅特林克創作的一個高峰。在《莫娜·瓦娜》中,梅特林克肯定了人有愛的權利,肯定了愛國主義思想,提出了自己新的道德觀。在《聖安東尼顯靈記》中則鞭撻了資產階級,揭露其貪婪虛偽之本性。而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梅特林克的代表作則是《青鳥》。在六幕劇《青鳥》中,劇本通過樵夫的兩個孩子棣棣和咪棣在聖誕節前夕夢見他倆受仙女蓓麗呂之托,為她病重的女兒去尋找青鳥——幸福的象征,表達了“隻有甘願把幸福給別人,自己才會獲得幸福”的思想。《青鳥》歌頌了人的善良和力量,相信人能夠戰勝自然界尚未被認識的力量和規律,能夠戰勝貧困、饑餓和戰爭。從《青鳥》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理想的憧憬,這也是梅特林克戲劇創作中少有的一部富於樂觀精神的作品。

無心插柳的諾貝爾獎

1908年《青鳥》發表後,引起劇壇的極大反響,該劇首先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搬上舞台,而後相繼在英、法、德、美等國上演。此後,眾多劇團排演該劇,演出盛況空前,《青鳥》使得梅特林克真正具有了世界影響。這也引起了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的真正注意。其實早在1903年,梅特林克的名字就出現在斯德哥爾摩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的辦公桌上,那次,他的推薦人是大名鼎鼎的法國作家法朗士。那一年,法朗士推薦的名單共有三位:第一位是托爾斯泰,第二位是布蘭德,第三位便是梅特林克。而直到1908年《青鳥》被發表後,才開始形成一股聲勢浩大的推薦梅特林克的熱潮;梅特林克在《青鳥》發表後的第三年,終於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由一位瑞典官員——瑞典駐羅馬的公使畢爾特推薦的。

這一年,英、法、意等國都推出一些強有力的人物參選,法國民眾團體推薦的是“昆蟲世界的荷馬”——法布爾,理由是他的著作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並在報紙上介紹這位經濟拮據的昆蟲專家的感人事跡。而法蘭西學院則推薦了作家羅狄,並開列其著作書目,評論文字等,足有60頁之巨。英國則推出哈代、蕭伯納、詹姆士等人。意大利也推出小說家弗加沙洛,然而他在推薦書剛剛送出沒多久便去世了。

與英、法等國推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梅特林克的推薦書簡單得僅僅隻有極短的五行字,這“有心栽花”與“無心插柳”的對比,使得梅特林克的最後獲獎更富戲劇性。1911年梅特林克獲得令眾人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授獎理由是“讚賞他多方麵的文學活動,尤其是他的著作具有豐富的想象和詩意的幻想等特色。這些作品有時以童話的形式顯示出一種深邃的靈感,有時以一種神妙的手法打動讀者的感情,激發讀者的想象。”然而,由於健康狀況不佳,梅特林克未能親往瑞典領獎。

默默而終

“一戰”爆發後,梅特林克站在民族主義立場上發表演說和文章,反對侵略,並在戰爭期間創作了反對德國占領的劇本《斯蒂蒙德市長》,以此揭露德國軍國主義。但他的創作在戰前就已開始從高峰向下跌落。社會民主主義在比利時的危機,大戰期間比利時遭受的蹂躪使他又避開了現實的課題,在一定程度上又退回到神秘主義中去了。

1921年,他被選入比利時王家學院,1932年被比利時國王封為伯爵。兩次大戰期間,他在法國南方置了產業,長期居住在那裏從事寫作和園藝活動,寫過許多饒有趣味的研究花草和昆蟲的著作。“二戰”期間法國投降,梅特林克流亡到美國。他隱居在美國的佛羅裏達州,直到戰後的1947年才回到法國定居。1948年他發表了回憶錄《藍色的氣泡幸福的回憶》。一年後,1949年5月5日夜間在法國尼斯病逝,享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