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檢:衛道士的生意經(1 / 2)

電檢:衛道士的生意經

專題

作者:海樹

《3D肉蒲團》《一路向西》《3D豪情》等話題之作,把港產三級片這個曾經“無比輝煌”的片種帶回了大眾視野,甚至引發內地觀眾赴港觀影的熱潮。

出人意料的是,在內地公映過的愛情片《誌明與春嬌》、警匪片《毒戰》等電影,在香港也被列為“三級”。

三級怎麼分:抽煙也不行?

“三級”這個叫法,源自香港政府1988年製定的《電影檢查條例》,主要依據觀眾年齡限製,把公映影片劃分為I、II、III三級;1995年該條例修訂,將第II級細分為IIA及IIB兩個級別。第I級為適合全年齡觀看的電影,IIA級為兒童不宜,IIB級為青少年及兒童不宜,第III級,隻準18歲以上人士觀看。

香港電影自邵氏時代起就以“枕頭”的風月片和“拳頭”的功夫片聞名,而在70年代中期之後,由於商業類型片的繁榮,香港逐漸變成了“東方好萊塢”。進入80年代,大量“怪力亂神”作品在香港影壇層出不窮,進而風靡整個東亞及東南亞。而製定和施行電影分級製度,是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常見的做法,香港電影的三級分級製度也由此應運而生。

出於社會倫理及道德,分級製最基本的訴求當然是“保護未成年人”。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實際上“分級製”和電影的“類型化”一樣,也是一種市場經濟的自律,即通過把電影分級、分成三六九等,以迎合不同人群/消費者的分眾市場。

在香港,“三級”經常和“色情片”劃上等號,真實情形是,色情電影當然都是三級片,但反過來說,三級並不就等於賣弄色情暴力。鬼才導演彭浩翔早年有一部電影,頂著《AV》這個名字,也隻拿到了IIB級。彭浩翔對此事頗為自得地描述道:“秘訣是,星期一早上送審。周末大家都玩得比較嗨,周一回來上班應該還處於沒睡醒狀態,所以就……不過這招我說出來以後應該就用不了啦。”這個段子是真是假無從考證,但彭浩翔在電影分級上確實有過人的運氣,2007年他拍攝的《出埃及記》是第一部含有廣東話粗口對白,但卻沒有被列為三級的港產片。電檢部門對此解釋為“隨時代變遷、觀眾接受能力、影片整體取向等因素做出調整。”這在當時還被香港媒體看作是電檢處放寬標準的進步標誌。不過,到了2010年,《誌明與春嬌》卻因粗口太多太頻密而被列為三級。跨入“三級聖地”的彭浩翔所幸一不做二不休,拍了一部極為色情血腥的《維多利亞一號》。世事難料,及至《春嬌與誌明》這部內港合拍的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粗口不減,評級卻降為IIB。於是又有傳言,《誌明與春嬌》裏“吸煙吸來愛情”的設定,給青少年做出了不好的典範,或許是被評為三級的本因。

在《有關電影檢查的檢查員指引》(1999)中有對如何對電影分級有較詳細的規定,比如“描述黑社會儀式、禮儀、手勢及器具包括隱含詩句及記號的鏡頭,隻可在第III級影片中出現”,而未被人熟知的黑社會術語也隻能出現在三級片裏。所以,杜琪峰的《黑社會》理所應當地被列為三級。與《出埃及記》同年上映的《神探》,因為片中劉青雲割下耳朵送給上司的鏡頭“用大特寫處理,極之血腥”、2013年的《毒戰》,因“有暴力場麵、吸毒場麵、驚嚇場麵和粗鄙語言”,均被評為三級。

評審團誰來裁判

300人大眾

香港電影分級由香港“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下轄的電影科負責。任何一部擬在香港公開放映的影片,必須事先得到電影檢查監督。管理處會指派一名電影檢查員負責。該檢查員會根據法規,同時參考“電影檢查顧問小組”的意見及定期進行的公眾意見調查結果,對送檢的電影進行分級。

管理處員工方清儀對《大眾電影》記者介紹說,當下小組成員共有300人,是按照香港人口特質(例如男女比例、年齡分布等)組成,但詳細的人員名單不便透露。

分級的流程為:影片製作完成之後、公映之前,會由電影發行公司或電影製作公司送檢。電檢科收到影片後,就會從三十多位專門的電影檢查員中指派一人,與由公眾人士組成的顧問小組中的部分成員一起觀影。之後大家對影片內容進行討論,小組成員各自填寫一張分級意見表。檢查員根據相關的規定和指引,綜合小組的意見,對電影進行分級。管理處服務承諾,影片評級會在八個工作日內完成,並在管理處網站上予以公示,內容包括影片評級及簡要評級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