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嘈切切錯雜談
隨筆
作者:秦榮國
關於新媒體、自媒體的發展,關於傳統紙媒、廣播媒體的式微,關於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關於它們或明或暗的明日前景,等等諸多問題,一直以來都是見仁見智。作為一名紙質媒體從業人員和互聯網博客寫手,有一些從實踐中獲得的經驗和體會,還有自己的一點思考和認識。在慶祝《網絡傳播》創刊十周年之際,願意與讀者分享。
常常有人憂慮網絡和手機會讓人遠離圖書。這有點像家長憂慮孩子耽於網吧玩遊戲,荒廢了學業。我倒是常常看見,地鐵上的人們有看微信的,也有看電子書的。還有一個情況是,圖書大廈裏賣的不少暢銷書,還都起於網絡熱讀。所以,讀書莫論紙質還是電子版,網上閱讀可能更博更雜,瀏覽量更大。
說到讀書,自然會聯想到作家。上了年紀的作家,有很多人依然是紙質寫作。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一直都還是爬格子。賈平凹也是這樣。更老一輩的王蒙也是。他們的作品跟讀者首次見麵一定是油墨飄香的書店,當然還有盜版。當然,這種方式也限製了作品更廣泛地傳播。要是沒有獲得諾獎的效應,相信莫言的作品也會受到這種局限。因此,網絡的電子閱讀一定不是可有可無的。
退回二十年前,報紙發行量大得驚人。上海的普通市民家裏,要麼有一份《新民晚報》,要麼有一份《解放日報》,夏日乘涼的時候,躺在椅子上,一邊搖著蒲扇一邊看著報紙。報紙上報道的市民用老鼠架子一下子夾住五隻老鼠,也能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熱讀熱談的新鮮事。
自媒體一定是豔陽高照、無堅不摧、順風順水嗎?微信一定會比微博、博客更具生命力和持續發展動力嗎?
互聯網十年二十年的發展實在太出乎我們的預料。手機原本主要就是通話功能和短信功能,現在已經變成了微信媒體。由此可見,過去屬於瑰麗傳奇,未來將更充滿神奇。蓬勃而起的自媒體可能正在成為電台、電視台、報刊雜誌的複合體。而電視媒體將更加凸顯娛樂功能。廣播電台將更注重實用信息發布。報紙會免費投放,裏麵夾雜各種優惠券、兌獎券、折扣券和贈品,更多的是家政服務信息、用工信息。它越來越像個保姆。
媒體從業人員中將出現一些“個體戶”。這個個體不僅需要鮮明的個性,更需要的是德識才學。我在2006年的時候,曾經以“甘果瓦”的名義向當時的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申請博客記者證。不知道八年後的今天,誰會第一個取得自媒體法人資格證。
自媒體會更加完善,並由此培養出更多微信新聞信息消費者,傳播方式也由口口相傳轉為“指指”相傳。自媒體也將更加注重國際性,實現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新媒體將反哺傳統紙媒體。這與互聯網初期的情形正好相反。自媒體的內容實際上是個體創意創作集成,具有一定的專家和作家特性,也因此受到紙媒青睞。
這就是俗話說的“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網絡傳播》雜誌創刊正好十年了,它見證了互聯網媒體的起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