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加強道德修養下
三、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
要真正解決社會道德要求於個人選擇能力和踐行能力之間的矛盾,解決自己內在思想和品質種新舊道德因素之間的矛盾,脫離低級趣味,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和道德情操,除了提高道德修養意識和堅強的克己毅力之外,還要借鑒曆史上思想家們所提出的各種積極有效的道德修養方法,結合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當代人道德修養的實踐經驗,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來進行道德修養。
在中國古代,思想家們曾對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作過縝密的研究,提出過不少有價值的道德修養理論和方法。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道德遺產。例如,他們提出的“學聖人”、“居敬”、“窮理”、“內省”、“自訟”、“省察克治”、“靜坐”、“養心”、“養氣”、“積善”、“在事上磨練”等方法,至今仍然有著積極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在吸收和繼承曆史上思想家們合理的、有價值的道德修養理論和方法的同時,特別強調道德修養並不是以往論理學家們所說的閉門思過,修身養性,而是與革命實踐相聯係的自我完善。與實踐相聯係是進行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離開了這一根本途徑,任何美妙的道德修養方法都不可能培養出優秀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道德人格。與時間相聯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含義:第一,道德修養必須同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相聯係。隻有在變革現實世界及其現實的道德關係中,才能把周圍的髒東西以及自己身上汙點衝洗幹淨。第二,道德修養要與具體的道德行為實踐相聯係。這也就是說,把道德知識、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身體力行,拳拳服膺。舊社會遺留給我們的禍害之一,就是把道德當成說教、裝飾、招牌和遮羞布。剝削階級總是起勁地鼓吹道德,但他們隻要求別人去做,而自己從來是不去實行的。道德修養的目的就是根除這種惡劣的遺風,真正把道德原則規範及其理論知識運用到自己的行為實踐中去,作為自己的鏡子和行為指南。第三,道德修養同終生的人生實踐過程和道德實踐過程相聯係。人們頭腦中新舊觀念的鬥爭,高尚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踐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複雜的、曲折甚至反複的發展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需要人們由認識到實踐,由實踐再到認識,往複循環,不斷地提高,不斷地開拓出新的道德境界。人的生命延續到哪一天,道德修養就堅持到哪一天,不因一得之功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
在道德修養與實踐相聯係這個根本前提下,我們可以不斷地發現和總結具體的道德修養方法,也可以繼承發揚古人的修養方法。曆史和現實中許多人的道德修養實踐表明,行之有效的道德修養方法有下列幾種:
第一,學思並重的方法,即通過虛心學習,善於思索,辨別善惡,學善戒惡,以涵養良好的德性。文明、理智、高尚總是同知識、文化相聯係的,不明事理、粗俗、野蠻,總是和愚昧、無知、不學無術相聯係的。古代希臘人甚至認為“知識即美德”,把知識本身就看作是一種美德。知識隻有通過學習才能獲得。學習,既包括學習倫理道德知識,也包括學習一般的文化知識。學習一般文化知識,是有助於修養美德的,人們往往在讀書鑽研中使靈魂得到淨化。如果說學習其他知識有助於修養的話,那麼學習倫理知識,對於道德修養更是必不可少的。有了倫理知識,才能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才知道如何去修養自己。學識,既包括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又包括學習實際中的知識。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實際中的道德榜樣或典型,比書本上的道德知識更直接、更生動,注意學習就更易深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