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作者:
從比較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國人實在是這個星球上最富有生活常識的人種。比如,中國人比歐洲早喝了1000多年井水,從而不會遭遇類似中世紀黑死病在歐洲肆虐那樣的魔咒;再比如,中國人比歐洲人早幾千年就懂得農作物輪作技術,從而在這片並不地大物博的國土上養育了遠遠超過同期歐州人口密度的子民;再比如,盡管飲用水質量同樣都不高,但中國人從來不會出現“印度的肚子”,因為印度人喝生水,中國人喝開水……
凡此種種,皆仰賴中華先民所遺留下來的常識所賜。
然而,如今在諸多宏觀經濟領域乃至社會體製層麵,標誌著僅僅“及格”的回歸常識狀態卻遠未達到。
比如,一項重大工程的工期因為獻禮的原因而被提前竣工,這時候迎接它的是領導的接見和表彰,但從常識的角度來說,它首先最應該麵臨的反而是為什麼會出現沒有按照規劃進行施工的質疑、審計和質量大檢查。這個道理很簡單,比如你在餐館點一道用活魚做的菜,而服務員隻用了3分鍾就把做好的魚端上來了,顯然你有足夠的理由懷疑這魚不新鮮,並不是剛才你看到的那條活魚,因為這麼短的時間連處理活魚都不夠。換句話說,如果規劃足夠嚴肅、足夠科學的話, “提前竣工”和“推遲工期”都是屬於不符合工程質量要求的情況。這方麵最近被普遍質疑的例子就是京滬高鐵。為了迎合某個時點的所謂通車獻禮,有多少工程沒有按照規劃的進度要求去一板一眼地執行到位?
再比如,在高通脹已經成為現實的情況下,決策者遲遲不肯將負利率盡快調正,而執迷於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這種間接的方式來收縮所謂“流動h生”進而抑製通脹,這種放著車馬炮不用而不停拱卒的“神仙棋”下法,顯然離常識越走越遠。
還有,稅收政策一直是企業的微觀經濟活動極其至關重要,甚至根子上的外部條件。而目前能看到的推動“從投資、出口拉動到內需為主”的這場漫長轉型中,竟然絲毫看不見根本性的、真正有突破性力度的稅收政策調整,那麼可想而知,這場轉型如何能順利完成?在本期雜誌中,我們將“減稅:轉型的最後一公裏”的特別專題以封麵報道的方式重磅呈現,為的就是盡最大努力推動當前財政收入連年遠超GDP增長速度的稅收體製回歸常識範疇。
還有,在20多年前政府財力不足的條件下形成的收費高速公路模式,在最主要的外部約束條件(就是政府沒錢)早已化為烏有的情況下,為什麼大麵積地、徹底地取消高速公路收費竟然無法實現?來自小學生都知道的“刻舟求劍”的常識告訴我們說,環境變了,你的行動就必須發生改變。
回歸常識吧,從這一秒開始, “亡羊補牢,尤為未晚。”順便多說一句,亡羊補牢其實是個褒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