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1 / 2)

引  言

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習稱“隴東”。轄華池、環縣、鎮原、慶城、合水、寧縣、正寧等7縣和西峰區,116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1257個行政村,43個社區居委會,總麵積2.7萬平方公裏,總人口260.51萬。地勢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2082米之間,分為中南部黃土高原溝壑區、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東部黃土丘陵區。境內有10萬畝以上大塬12條、麵積382萬畝。董誌塬平疇沃野,一望無垠,是世界上麵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塬麵,堪稱“天下黃土第一塬”。子午嶺林草茂密,有400多萬畝次生林,為中國黃土高原上麵積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養林,有“天然水庫”之美譽。年降水量372.8~561.9毫米。年平均氣溫8.4~9.7℃,無霜期140~180天。年日照2130.5~2797.3小時,太陽總輻射量125~145千卡/平方米,地麵年平均蒸發量為1527毫米。由於深居內陸,又受青藏、蒙古高原大氣環流製約,形成了溫帶半濕潤、半幹燥的大陸性氣候,四季氣候變化特點為春旱,溫度變化大;夏短,降水量集中;秋濕,氣溫下降快;冬長,降水量稀少。區域氣候分布特點為東部溫涼較濕潤,中南部溫和較幹燥,西北部溫涼較幹燥。

慶陽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曆史悠久,建 製久遠。遠在20萬年前,人類就在這裏繁衍生息,遠古乃唐虞雍州之域。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周祖不窋居住時號北豳。據《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曾與中醫鼻祖慶陽人岐伯論醫,有《黃帝內經》行世,“岐黃故裏”由此得名;周先祖不窋率族人“奔戎狄(今慶陽)之間”,與子鞠陶、孫公劉等“教民稼穡”,“務耕種,行地宜”,開啟了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化之先河,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春秋時為義渠,始皇析其地為北地郡,兩漢因之。晉湣帝建興初陷於戎。北朝魏置朔州,後周複廢。隋文帝開皇初置合州鎮,未幾廢,尋置慶州,煬帝大業間,改置弘化郡。唐高祖武德初複為慶州,玄宗天寶初改置安化郡,肅宗至德間改置順郡,乾元初複為慶州,升安定軍。五代梁改置武靜軍,後唐莊宗降為州。宋太祖乾德初複為慶州,英宗治平間改置環慶路,徽宗政和間升慶陽軍,宣和間置慶陽府。金初複改置安國軍,又改置慶原路。元初複為慶陽府。民國二年,廢府製歸屬隴東道,十六年廢道,改隸涇原行政區。解放後成立慶陽專員公署,1955年並入平涼專員公署,1962年又恢複為慶陽專員公署,1978年改為慶陽地區行政公署,2002年8月撤地設市。

慶陽是甘肅唯一的革命老區。1927年在寧縣建立了甘肅第一個農村黨組織,1931年建立了革命武裝—南梁遊擊隊,1934年建立了西北最早的陝甘邊區蘇維埃政權。陝甘邊區是我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從沒有丟失過的一塊保存最完整、最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後與陝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組成西北革命根據地,為長征紅軍和黨中央提供了落腳點。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裏戰鬥和生活過。在這片熱土上,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幹部,原隴東地委書記馬文瑞、專員馬錫五、華池縣長李丕福皆為楷模,毛澤東曾分別為他們題詞:“密切聯係群眾”、“一刻也離不開群眾”、“麵向群眾”。現存的華池“南梁政府”舊址、環縣河連灣陝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山城堡戰役等革命遺址,是國家、省、市確定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在血與火的鬥爭中鑄就的以“麵向群眾、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為核心的老區精神,是慶陽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慶陽古代曆史文化源遠流長,瑰寶璀璨。世界矚目的“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化石,均發掘於境內馬蓮河流域。標誌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肇始的華夏第一塊舊石器,出土於華池縣趙家岔。境內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和曆代古建築、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點有近千處。戰國秦長城橫跨境內三縣,秦直道沿子午嶺穿越四縣。開鑿於北魏時期的北石窟寺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慶陽曆代名人輩出,鍾靈毓秀。東漢思想家王符的《潛夫論》、西晉學者傅玄的《傅子》和明代文學家李夢陽的《空同集》,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