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城市群空間格局與優化路徑
城市理論前沿
作者:王曉紅
摘 要:圍繞蘇南現代化示範區發展模式的空間需求,結合蘇南地區城市化發展態勢和空間經濟特征,探討蘇南地區城市群建設的空間格局和城鎮功能定位,提出空間轉型和優化的發展策略與具體路徑。
關鍵詞:蘇南;現代化示範區;城市群;空間格局;空間優化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4)-09-04(5)
蘇南地區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和鎮江五市,位居長三角北翼核心區,麵積約2.8萬平方公裏。改革開放以來,“蘇南模式”作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範例,以占不到全國0.3%的土地承載了2.4%的人口、集聚了3.7%的非農就業人口和6.3%的地區生產總值。2013年,蘇南地區人均 GDP突破 1.7萬美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 2.5倍,實際利用外資和進出口貿易總額分別占全國的 1/5和1/8,城鎮化率達72.7%,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雄厚,有5個縣(市)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前10位,是推動長三角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戰略核心區,也是我國第一個以現代化建設為主題的規劃區域。
目前,蘇南正處於由投資導向轉向創新導向的發展階段,如果延續既有的發展路徑,以現有的土地保有量、地均產出效率和能源消耗水平,將不足以繼續支撐蘇南區域又好又快發展。在資源、環境的約束條件下,蘇南地區隻有實施以城市群發展為空間載體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才能發揮整體優勢,保持蘇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 蘇南地區城市化格局與空間開發現狀
1.1 蘇南城市化格局分析
作為江蘇經濟發展的領頭羊,蘇南地區一直持續高速發展,是全省乃至全國的經濟發達區域。在工業化的帶動下,蘇南地區城市化進程由最初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工業化初級階段,逐漸過渡到以資金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工業化中期階段,再向現今的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後工業化階段轉變。近五年來,蘇南地區生產總值和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雖稍有下滑,但仍分別占江蘇省的60%和40%以上,遠高於蘇中、蘇北地區,並且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高於50%上升至2013年的72.7%,空間集聚效應十分顯著。
1.1.1 蘇南人口城市化格局
蘇南地區各市縣城鎮人口比重自1990年以來逐漸上升,由1990年的低於30%逐漸過渡到2013年的72.7%,並且不同時期的人口城市化格局差異明顯。1990年南京市轄區的城鎮人口比重高於蘇南所有市縣,蘇南地區的人口格局呈現“單中心”結構,2000年以後則逐漸呈現出以南京與蘇州為核心的“雙中心”結構。2013年,蘇南常住人口3310.81萬人,占全省41.7%,人口密度達1160人/km2,滬寧沿線和沿江城市人口密度較高,蘇錫常和南京市區人口增長較快,蘇州為千萬級人口大市。城鎮人口在空間分布上進一步向中心城市集聚,五個市區和部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市)城市人口比重不斷上升。這說明蘇南地區以人口數量增長和產業集聚為特征的發展階段已經完成,開始進入城市化的自我完善階段。
1.1.2 蘇南經濟城市化格局
蘇南地區經濟增長的城市化格局呈現出明顯的“跳躍”形態,即1995—2005高速增長區逐漸由西向東移動,2005—2010則由東向西移動,這種現象揭示了以南京市轄區為核心及周圍的市縣在2005年以後表現出高速的經濟增長,而以蘇州市轄區和無錫市轄區為核心及周圍的市縣大多處於中低速增長區,形成以南京和蘇州為“雙核心”結構的經濟城市化格局。
1.2 蘇南空間開發狀況
1.2.1 建設空間格局
2012年,蘇南建設用地麵積約7546.9km2,占國土麵積的26.87%(水麵除外,達到33.1%),土地利用率達到79.92%。建設用空間擴張疏密不均、局部連綿,沿江、滬寧高速沿線區域呈連片之勢,西南部以點狀發展為主。建設用地快速擴張擠占了大量生態用地和農業用地,特別是滬寧沿線、沿江地區,農業空間快速縮減,蘇州無錫除水麵外的建設用地比重超過40%。
1.2.2 產業空間格局
蘇南目前擁有國家級開發區27個,省級開發區40個,分別占全省的75%和42.4%,其中高新技術和先進製造業主要分布在滬寧沿線、基礎工業主要分布在沿江。現代服務業主要分布在城市及周邊地區,其中,研發和軟件等科技型服務業主要分布在城區和開發區,物流服務業分布在港口、空港以及高速互通等樞紐地區,創意產業分布在古城古鎮和開發區,專業市場分布在相關產業集中地區。
1.2.3 生態空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