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壇抒懷

作者:

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十年走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到了普遍認同和廣泛實施。客觀地講,這些學習方式對各門學科的學習都具有普適性,因而也就存在著“超學科”性。但很顯然,盡管我們不斷強調課程綜合性和兒童發展的整體性,分科教學依舊是當下學校教學的基本形態,不僅課程、課表是一門一門的,課程標準是按學科製訂的,考核評價是分科進行的,而且大多數教師都有任教的“主要”學科,並較多地參與本學科的研修培訓活動。在這樣的教學體製之下,學生的學習水平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各學科學習的成效。

對於學科學習,良好的學習方式是重要的保障。至於良好的學習方式,我以為,除了應該遵循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的一般原理和普遍要求外,還應該與相應的學科特點相適應,即用“學科的方式”來學習。

所謂用“學科的方式”學習,就是在學習過程中要對所學學科的特點心中有數,並能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與學科特點相關聯的學習品質、思維方式、學習策略、學習智能。葉瀾教授在提及教育學科的發展時說:“在我看來,猶如人一樣,學科的成熟應以‘自我意識’的形成為標誌。學科缺乏自我意識,其發展就不可能從‘自在’走向‘自為’”。同樣,如果一個孩子在學習某一門學科時,不能對該門學科的特點有所“感覺”和“順從”,那他的學習是很難深入到學習的內在機理,觸及到學科的本質,產生學習長效的。事實上,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學科特點,同一學科也能尋找到多種特點,比如語文學科,從學科地位和作用來看,具有基礎性、人文性、工具性;從學習過程和活動來看,具有實踐性、累積性、外顯性;從學習對象和內容來看,具有廣泛性、開放性、思想性;等等。但是,作為與學科特點相適應的學習方式,應該著重於該學科最鮮明、最顯著、最能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特點,比如,數學中的建模思想、邏輯推理、理性思維,科學中的猜想探究、動手實踐、解釋發現,藝術中的欣賞體驗、個性表達、自由創造……而語文則重於讓學生在優秀的語言文字的“熏陶”“涵泳”“儒染”“點化”中學會閱讀、寫作,表達思想和情感。正如劉鐵芳教授在《小學語文,人文陶冶何以成為可能》中所說:語文教育一個重要的,也可以說是根本的任務,就是讓學生領會別人是怎樣認識、理解世界,表達自我,借以獲得對世界、社會、曆史、人生的多樣性、豐富性的體驗與認識,然後自己也學會去認識、理解世界,表達自我……讓每一個“我”都去積極尋找切合自身的認識、理解、表達和個體心智的積澱性發展,讓作為主體的“我”的“主體性”,在“我”的積極認識、理解與言說中凸顯出來。

當然,倡導用“學科的方式”來學習,需要每一位教師對所任教學科內涵、特點有精確的把握,並能在教學中有意識、有步驟地引導和訓練學生的學科感受,凸顯學科本色,孕育學科情懷。肖川說:“學習的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如此想來,用“學科的方式”來學習,可以讓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更加簡約,更有意義,更為深刻,更富智慧。

(許衛兵,特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首批培養對象,海安縣實驗小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