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記者參加了一位老先生的葬禮,老先生生前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算得上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名武將。葬禮在老先生的老家河南臨潁縣舉行,從葬禮的規模來看,可見其在當地的影響力,但是據其子女介紹,老先生已經多年未回家鄉,一直居住在外省。

在參加葬禮時,記者發現不少宗親前來吊唁,但是他們身著的孝服卻與其他地方的有所差異。這引起了記者的好奇心,詢問後才得知,當地沿襲著葬禮身著“五服”的習俗。

五服,簡單而言就是五種孝服,古代人們根據吊唁者與逝者血緣關係的親疏,規定吊唁者身穿不同的孝服,由親至疏依次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而這種衣著規矩後來延展成中國禮製中的一種特殊的服喪製度。

身著不同孝服的家屬們張羅著葬禮中不同的大小事宜。孝服的材質越粗糙、設計越簡陋的往往說明其穿戴者與老先生的關係最為親密,例如,老先生的長子負責給前來吊唁的人行叩拜禮,而身著材質細密孝服的侄孫女則給來往的客人端茶送水。在這場儀式中,孝服似乎成為每個人的最佳標識,他們懷著最謙卑的心為逝者獻上最後一份敬意,一切井然有序,整個宗祠顯得肅穆寧靜。

這讓記者聯想到北京服裝學院劉瑞璞教授的一句話:“中國服飾應當敬畏傳統,設計者要好好琢磨傳統服飾背後蘊含的一些精神、禮教,從某個層麵來說,中國現代服裝界需要一場啟蒙運動。”

實際上,中國設計永遠不缺乏傳統的美學精神,很多設計師也都曾向記者強調,中國設計要有東方特色,這樣才能奪得國際時尚話語權。但記者以為,如果設計師隻停留在傳統服飾的樣式、色彩研究,不關注服飾背後的習俗、宗親、地域、節氣等特點,那麼再美的華服都是空架子,東方美學則會成為永遠達不到的彼岸。

但反過來思考,若五服不存,禮教何其載?(許檬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