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正確對待實現理想過程中的順境與逆境
綜觀人類社會發展史,任何一種社會政治理想的實現都不是輕而易舉的,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波折。人生的曆程就是在順境和逆境的矛盾轉換中不斷前進的。在順利的環境下,人們可以充分利用環境所提供的條件,做出成績。但是,在實現理想的奮鬥過程中,不僅有成功相伴隨,也有失敗挫折的考驗,甚至會遇到不幸。當身處逆境之時,一個真正懂得人生意義和人生價值的人,能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不幸,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做出通常情況下所不能作出的奇跡。所以,要實現理想、創造未來,就要正確對待實現理想過程中的順境與逆境。
在人生道路上,執著追求的人總會經曆順境與逆境等不同人生境遇,並感受著順逆境中的甘苦、福禍與榮辱。在順境中前進,如同順水行舟,天時、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們更容易接近和實現目標。但是順境中的寬鬆氣氛、優越條件,又容易使人滋生驕嬌二氣,自滿自足,意誌衰退。在逆境中奮鬥,猶如逆水行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艱辛,才可能成功。但是,逆境隻是增大了人們向理想目標前進的難度,而不是消解了實現理想目標的可能性。事物常常具有兩麵性,在逆境中向理想目標奮鬥,可能會有順境中難以得到的收獲。逆境的惡劣環境,對於挑戰者而言,可以磨練意誌、陶冶品格、積累戰勝困難的經驗,豐富人生閱曆。隻要樹立必勝的信念,堅持科學的態度,逆境不但不會把人打倒和壓垮,反而能使人的潛能最大限度地迸發出來,創造出乎意料的奇跡。中國古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慘遭宮刑之禍,蒙受莫大的不幸,但他苦而不悲,孤而不墮,以曆代身處逆境而有作為的聖賢為師。他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他以此激勵自己,終於在逆境中以頑強的毅力為後人留下了不朽的曆史巨著——《史記》。
迎高潮而快上,乘順風而勇進,這是身處順境的學問,是善於抓住機遇不斷豐富與完善自己的方式;處低穀而力爭,受磨難而奮進,這是身處逆境的學問,是將壓力變成動力之所為。在追求理想的旅途中沒有永遠的順境,也沒有永遠的逆境。因此,當身處順境時,切莫得意忘形,因為順境可能隻是一時的,必須做好遇到逆境的準備;當身處逆境時,也勿悲觀失望,隻要勇於戰勝逆境,順境就在前麵。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對人生的作用都是雙重的,關鍵是怎樣去認識和對待它們,隻要善於利用順境,勇於正視逆境和戰勝逆境,遠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夠實現。
五、在艱苦奮鬥的實踐中實現理想信念
理想作為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和人的最高精神需要的一種反映,歸根到底是要追求一種客觀的顯示。理想隻是在觀念上高於現實,卻不能在實際上超越現實。要實現人們在一定曆史條件下所提出和規定的理想,就必須通過在艱苦奮鬥的實踐活動來實現。艱苦奮鬥是實現崇高理想的重要途徑。在曆史上,凡有成就者,其淵博的知識、卓越的才能、閃光的智慧、不朽的業績,都是從艱苦奮鬥中得來的。講艱苦奮鬥,並不是要無謂地自討苦吃,而是為了實現既定的理想,不怕吃大苦、耐大勞,不惜獻出自己的一切。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沒有艱苦奮鬥的精神,理想是不會自動轉化為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