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想的涵義與類型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對未來都充滿撞憬,都有自己的奮鬥目標。理想就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實現可能性的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們的政治立場和世界觀在奮鬥目標上的集中體現。
理想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一種精神現象,是在對社會現實及其發展規律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在實踐活動中,人們不僅改造客觀世界,而且改造主觀世界,不僅認識和滿足自己當前的需要,而且指導和追求自己將來的需要。當某個目標實現以後,又會有更新更高的要求。人所持有的主觀能動性,人對自身現狀的永不滿足,人對美好未來的不懈追求,就產生了理想。理想的本質是客觀必然性的運動趨勢與人的主觀自覺能動性的有機統一。在一定意義上講,理想具有以下五個主要特征:
第一,實現的可能性。從形式上講,理想是主觀的精神現象,但從內容上看,理想又具有客觀因素。理想是對客觀現實的自覺反映,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它的內容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的,它最終是能夠實現的。理想同空想和幻想有著嚴格的區別。空想是一種沒有客觀根據、違背社會發展規律、根本無法實現的想象。幻想和空想不完全相同,幻想有兩種:一種是完全不切實際的想象,即空想;另一種是在現實中有一定的根據,但根據尚未展開,不具備必要條件的想象。一旦條件具備,它就有可能轉化為現實。與空想和幻想相比,理想具有科學性,它是現實的、可能實現的。
第二,時代性。理性不是人們頭腦裏固有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同一定時代的生產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關係,是一定社會的曆史條件和經濟政治關係的產物。理想不僅受時代條件的製約,而且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對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全麵發展規律認識的逐步深化,人們也會不斷地調整、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理想。在原始社會,人們隻能把爭取獲得較多的勞動產品、克服生活的極端困難作為自己的理想,不可能產生用電腦控製生產的理想。同樣,在奴隸社會,奴隸有向往人身自由的理想,而不可能產生共產主義的理想。
第三,階級性。在階級社會裏,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都是從他們所處的階級地位和階級利益出發的,沒有也不可能有各個階級都信奉的超階級的社會理想。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社會性質和人們所處經濟政治文化地位不同,所處的階級關係與階級地位不同,對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和把握的深度與廣度不同,所形成的理想也必然不同。如資產階級的理想是盡可能多地攫取工人的剩餘價值,追求資本主義製度的永世長存。無產階級的理想則是推翻資本主義社會,消滅一切剝削和壓迫,實現共產主義。
第四,實踐性。一定的理想總是同一定的社會實踐相聯係的。一個人的理想總是隨著他所參加社會實踐的發展而逐步形成和鞏固起來的。由於社會實踐的廣度和深度不同,人們的要求以及所追求的理想也就不一樣。理想圖式一旦形成,就會作為認識的初步結果參與實踐過程。它一方麵給人生的進取提供一個導向,另一方麵也在實踐過程中受到檢驗、修改和發展。理想不能在單純的觀念形態的範圍內實現,也不能依靠單純的思想力量來實現,而必須通過人們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
第五,超前性。理想來源於現實、產生於實踐,它是人們在對現實的認識、概括和總結的基礎上,以觀念的形式形成的一種預想的未來形象,是以預見的方式超前地反映未來的。這就是說,理想所描繪的內容不是現實,而是同奮鬥目標相聯係的實現可能性的想象,這種想象是以對現實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分析研究為根據的,它高於現實、超於現實,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與社會發展客觀趨勢的一致性的反映,是人們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對社會曆史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把握,因而有著巨大的感召力,對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人類社會生活的多樣性,人們對現實的認識和對未來的想象的多層次性,決定了人們的理想是多方麵和多類型的。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可以把理想劃分為許多類型:
從理想的性質上劃分,理想有科學理想和非科學理想、崇高理想和庸俗理想之分。凡是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反映人們群眾根本利益的理想,是科學的理想;凡是不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違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理想,則是非科學的理想。對祖國的繁榮、人民的幸福及人類的徹底解放的希望和向往,是崇高的理想;對個人的狹隘私利、貪圖享受的鑽營和追求,則是庸俗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