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握好人生道路上的機遇
機遇,是人的主觀努力與客觀情勢的一種適時的契合,機遇是人生轉變的樞紐,抓住人生騰飛的機遇就能實現人生的大突破,就會有事業的發展和精神的提升。機遇不同於人們常說的“機會”與“幸運”。機會和星雲具有很大的偶然性、隨機性,事先無法預料。所以人們隻說“碰碰運氣”,誰也不知道等待我們的是什麼。《韓非子。五 》裏麵講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向人們表明,投機心理隻會徒然耗費人的心血和時日,並且還會放棄人生的實有價值的追求和創造。盡管機遇也帶有偶然的色彩,但它絕不是那個農夫守株所待之兔,它與人的主觀努力有很大的關係,它隻有在不懈的追求中才能創造出來。
機遇常常隱蔽於荊棘之中,潛藏在困境裏麵,蟄伏於危機的邊緣。它是雪山上的蓮花,群峰之顛的靈芝。衝開雪地先得過,千山萬壑須跨越。隻有執著追求的人們,信仰堅定的人們,才能經受住這些人生的考驗。隻有不可抑止的激情才能激發起創造的巨大潛能。
機遇一閃即逝,永不再現。18世紀瑞典化學家舍勒不僅發現和製取了氧氣,而且還對氧氣的化學性質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循此前進,他本來可以揭示出氧在物體燃燒和金屬燃燒中的化學作用,並由此推翻燃素說。可惜他對統治化學界有百年之久的燃素說不敢去碰,執迷其中,沒有能夠抓住“碰到鼻子尖上的真理”而與機遇失之交臂。這說明我們既要堅定自己的信念,樹立自己的信心,又要勇於不斷地 束縛自己的陳腐觀念,隻有這樣才能抓住機遇。另一位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則敢於懷疑當時科學界流行的燃素說,經過五年的實驗分析和理論探討,特別是在舍勒和普列斯特列發現氧氣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思維,1777年9月5日他依然向巴黎科學院遞上他的題為《燃燒通記》的論文報告,正式提出了自己的關於燃燒的氧化理論,由此推翻了曾統治理論化學長達百年之久的燃素說。使得近代化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拉瓦錫這種非凡的勇氣和驚人的膽識使他及時抓住了科學發展的機遇。要抓住人生騰飛的機遇不也需要這種膽識和勇氣嗎?
機遇會把他人推向人生的新境界,但它離不開不斷的人生追求,不去追求,它永遠不可能出現,即使出現了,他對它毫無知覺,隻會讓它悄悄地溜走。
“機遇隻給有心人”。它垂青於有準備的人,這種準備不僅是指長期的、持之不懈的、起間接作用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指當下的功夫。有心人對任何有利於自己的機會、條件決不輕易放過,即使開始時看起來好處不大,或困難甚多,但是機遇是極好的時機,可以加大利用的條件,能夠不斷增強有利趨勢,抓住了它就有了轉機,抓住了它就有了未來,抓住了它就能開拓出越來越寬廣的人生道路。因此,我們要時刻留意形勢,密切注意機會,珍惜外界給自己創造和提供的每一個條件。
要做有心人就要有紮實的基礎,要有多方麵的興趣和才能,如此才能產生豐富的想象、聯想和靈感,才會有敏銳的目光,注意到自己研究的領域和所從事的事業的內外所出現的各種對己有用的事物和現象,立即看出它們對自己的事業的騰飛可能具有的意義。要抓住人生騰飛的機遇,就要努力拓寬自己的知識範圍,盡可能全麵地提高自身的素養。學而不厭該成為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個人的經驗總是有限的,向別人學習,向社會學習,向實踐學習卻是無窮的,“學海無涯苦作舟”,在增加生命力的強度方麵,不妨學一學苦行僧,敢乘勤奮之一葉扁舟,去作學海之八麵周遊。
人類的生活總是指向未來的,生活中有創造力的總是具有清醒的未來意識,有未來意識的人立足於現實,從實際出發去把握時機,去努力拚搏抓住機遇;他又展望未來,不滿足於過去和眼下,因而總是積極進取,積極捕捉人生騰飛的可能機遇,以求達到一個新的人生境界,並且在一次成功之後,又把目光放在更高更遠的地方,去搜尋、創造、捕捉新的機遇,去實踐人生的不斷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