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理想人格與理想境界(1 / 2)

第十節 理想人格與理想境界

理想人格與理想境界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學有一個極其重要的特點,就是以道德統帥知識,強調真和善的統一。至真至善,是中國古代理想人格的極致。至真至善的人,就是聖人。雖然稱得上聖人的隻是極少數,如儒家所謂聖人不過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數人,但曆代都有士人把成聖賢作為最高目標。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仁智統一。仁的包蘊很廣,涉及道德的各個方麵;智,主要的意思是才能。另外,孔子認為“仁者不懼”,所以孔子的理想人格是有道德,有智慧,有勇氣,也就是智仁勇“三達德”。孟子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奉行正義,始終不渝。《易傳》的理想人格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就是說,是一個與天地精神為一的人。荀子和以後的儒家,又給聖人增添了新的內容,對理想人格所具有的“氣象”和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作了具體描述。道家也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如莊子曾用“真人”、“神人”、“至人”表示他的理想人格。道家的理想人格,往往被賦予某些超人的性質,如莊子所謂“登高不栗、稻火不傷、入水不溺”等等。而老子的思想人格,是與自然的原始質樸為一的人,即他所謂“複歸於嬰兒”。儒道二家的人格理想相統一,便是魏晉的聖人觀。它顯著的特點便是內聖外王。魏晉玄學要調和儒道兩家,他的理想人格是入世而出世的:“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衝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三國誌·魏書》卷二十八)宋明理學,剔除了道家理想人格中的超人性質,把理想人格放在平實的、現世的基礎上:理想人格是人世中的一員,他不是超人的存在,但他又難以企及,理想人格既切近又高遠。宋明理學論證了理想人格的根據:理想人格代表了天道、誠;理想人格的氣象,就是“ 麵盎背”、“德潤身”、“四時佳興與人同”;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就是孔顏樂處;理想人格的修養特點,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理想人格的現實道路,就是格物致知、涵養用敬、致良知等。宋明理學對理想人格的各個方麵都從天人合一的角度作了充分闡發,可以說,它是名副其實的聖賢之學。宋明理學的聖賢觀一直延續下來,直到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它才受到根本撼動。

理想人格有不同的層次,有聖人、亞聖、賢人之分。明代思想家王廷相說:“聖人,道德之宗正,仁義禮樂之宰攝,世固不獲見之矣。其次莫如亞聖者,契道之真,以命令於一世焉。”聖人,則孔子;亞聖,則顏回、孟子;賢人,則曆代大哲。理想人格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境界。聖賢氣象,是他們精神境界的外在表現;聖賢功業,是他們的精神境界發出的作為。對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曆代儒者都有論述。如:聖賢誌氣如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能知幾,能審位,能踐形,不怨天,不尤人,聖人之辭簡,其理渾……聖人的精神境界是粹而美的,是難以企及的,但又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又是可以努力修養達到的。

一、君子與聖賢

君子即有較高道德水準的人。聖賢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指理想的、完美的人格。聖人在層次上高於賢人。儒家所說的聖人,多為上古時代的帝王及賢臣,如堯、舜、禹、周公、孔子等,儒家還構造了一個聖聖相傳的“道德”,樹立了一群不同時代的人格典範。

中國關於君子和聖賢的論述極多,涉及何為君子、聖賢,聖賢的精神境界及其外在表現,修養成聖賢的途徑等等,涉及方麵極廣。可以說,中國是個崇拜聖賢的國家,儒家學說從廣義上說可以說是成聖成賢的一套理論。許多理學家也稱自己講求的學說為“聖學”。中國古代典籍對君子和聖賢有許多描述。孔子以“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論語·泰伯》)說君子,以“博施濟眾”而又有崇高道德的人為聖人。這些說法,為以後的君子、聖人定下了標準。君子重在個人品德,聖賢則道德功業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