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022型隱形導彈艇(3 / 3)

俗話說:有矛必有盾。再出色的隱形戰艦也有破綻可擊。一艘以色列隱形導彈護衛艦在距離黎巴嫩海岸16公裏處水域執行任務時,被黎真主黨武裝用導彈伏擊,使該艦遭重創。

這次成功的戰例給我們留下了對付隱形戰艦的新方法:出奇不易,抵近攻擊。DDG1000驅逐艦再厲害,暴露在一個相距隻有數十公裏的導彈發射架麵前也在劫難逃。武器專家們設想,在港口遭遇“海上幽靈”威脅時,可派遣士兵攜帶肩扛式導彈到事先搭建好的海上平台上“守株待兔”。在與隱形戰艦相距數十公裏時,使用小型雷達即可對其定位並發起攻擊,這種戰略絕對會讓“幽靈”們有去無回。

改進雷達技術也可以讓隱形戰艦現形。試驗表明,使用長波雷達效果很好。特別是當雷達波長是艦體構件尺寸的兩倍時,雷達波被反射的效率非常高。此外,正在發展中的新型反隱形雷達也對隱形戰艦頗具威脅。如武器專家們正在研發中的無源雷達,它不發射電磁信號,而是通過接收目標的電磁輻射信號來探測目標的位置。隱形戰艦的工作部位如發動機總會有一定的電磁輻射,無源雷達通過接收這些電磁信號再對戰艦進行定位,“幽靈”們的噩夢可就來了。

現役軍艦

瑞典的“維斯比”級隱形護衛艦近日舉行了下水儀式,並將於2001年2月開始各係統的海上測試,計劃於2003年底服役。

這是共耗資101億美元的6個隱形護衛艦項目中的第一個,它使瑞典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實用隱形軍艦的國家。在下水儀式舉行前,“維斯比”級隱形護衛艦花費了800萬瑞典克郎的研製費用,為瑞典的下一代“水上戰將”號戰艦進行技術儲備研究,研製項目涉及許多技術領域,其中包括船體材料、紅外信號、流體力學及動力係統等。

建造計劃

日本和美國已同意就軍艦進行隱形和其他先進科技的聯合研究。根據日本外長町村信孝與美國駐日大使西佛達成的有關協議,船體建造、改善海軍驅逐艦作戰能力將是美日今後在艦船科技方麵進行聯合研發的重要內容。

由於在軍事技術合作方麵各取所需,自1983年美日簽訂《互相提供應用技術協議》以來,雙方便逐步建立起了製度化的軍事技術合作,彼此的武器研發有著高層次的深度融合。

此次進行艦船隱形及其他技術聯合研究,美國對日本的材料技術、動力技術、電子技術將依賴至深。而日本人的獨有的技術改造特點也讓美國人嚐到不少甜頭。重要的是,與日本進行軍事技術合作,美國還可以從日本獲取到資金支持,近幾年,美國就曾在導彈防禦項目合作、太空合作以及尖端防恐技術共同開發的過程中獲益不少,至少節約數百萬美元的研製經費。

與美國進行軍事技術合作,也是日本提高自身軍事技術,避免國際社會關注的有效遮幕。由於日本自衛隊規模不大,武器研發存在有國市場狹窄、軍工技術儲備不足的先天不足,日本通過與美國的聯合技術研發,可以快速達成其軍事技術的需求拉動,同時還可以規避國際社會的譴責,借此途徑,日本自衛隊業已發展成為一支軍事潛力極為客觀的力量。

規模不大的日本自衛隊現在已悄悄地將其所屬的4支“八·八”艦隊、兩個潛艇隊群和5個地方隊,發展成為了世界上公認的最強的海上力量之一,其大中型艦艇數量居世界第三,反潛能力居世界第二,掃雷能力居世界第一。

據專家估算,由於日本儲備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如若實施戰時轉產可使日本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迅速增長幾倍,甚至十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