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輕型RIM-7M“海麻雀”艦空導彈
“海麻雀”艦對空導彈此導彈是一種全天候近程、低空艦載防空導彈武器係統,主要用於對付低空飛機、直升機及反艦導彈,1969年開始裝備。海麻雀經過改進後具備命中精度高、反應時間短、抗幹擾能力強、適用範圍廣、全天候、全方位、多目標攻擊能力等優點。
發展曆史
從誕生到壯大
20世紀60年代,美國海軍計劃發展一種比現有導彈係統小的多的短程點防禦導彈係統,用以裝備攻擊型航母和輕型護衛艦,進行點防禦。原來海軍本打算發展RIM-46海上拳擊手導彈用於點防禦,但是1964年這個項目被撤消了。此時海軍就將注意力轉移到AIM-7E麻雀空空導彈身上了。
AIM-7E是1963年開始生產的,它在原麻雀彈的基礎上改用了MK38或MK52火箭發動機,射程大幅增加。當然,空對空導彈的有效射程很大程度上依靠於發射時的各項參數,如載機速度和目標的相對速度。麻雀空空彈在迎頭攻擊時,在最佳的情況下射程能夠達到35公裏,但是尾追時大概隻有55公裏。AIM-7E總共生產了大約25000枚,其各個批次之間也略有不同。
鑒於AIM-7E的良好性能,美海軍決定在AIM-7E空空導彈的基礎上發展RIM-7E海麻雀係統,又稱基本型海麻雀或者基本型點防禦導彈係統。其導彈就是原封不動地采用AIM-7E空空彈,真可謂是麻雀“下海”。
海麻雀的製導站和發射裝置也因陋就簡采用現有設備改裝。其發射裝置是經過改進的八聯裝阿斯洛克反潛火箭發射箱,火控係統主要是MK115型手控式火控係統和MK51手控式跟蹤照射雷達,係統總重約177噸。此型海麻雀由於需要手工操縱火控係統,因此反應時間較長,低空性能差,不能對付反艦導彈。1967年,RIM-7E進入美軍服役。從此,美國海軍就開始對海麻雀進行了無休止的改進。
海麻雀的導彈的改進幾乎是同同型空空彈同步的。AIM-7E空空彈研製成功後,雷錫恩公司發展了AIM-7F型空空彈,其技術當然也運用在海麻雀上,這就是RIM-7F。其改進主要集中在導彈上,采用了新型的雙推力發動機(大力神MK58或者Aerojet MK 65),這進一步增大了射程。
此外它還采用了固態化的電子導引和控製係統,即AN/DSQ-35,這也需要改進的脈衝多普勒雷達配合。後來導引頭又改進為AN/DSQ-35(AIM-7F-11),小型化的導引係統為裝備重型的MK71戰鬥部騰出了空間,這種型號從1975年開始生產,一直持續到1981年。從AIM-7F開始,這種導彈的官方編號也由麻雀III改為簡單的麻雀。
實際上,RIM-7F的性能要比後來發展的RIM-7H還要好。這或許是1974年美國海軍計劃發展RIM-101A的緣故,它實際上是先進海麻雀RIM-7E/H的派生型號,但是由於RIM-7係列的發展,這個項目還是被取消了。RIM-7F並沒有存在太久,因為後來出現了更先進的RIM-7M。
1968年,雷錫恩公司著手對RIM-7E導彈進行上艦的適應性改進,期間比利時、丹麥、意大利、西德、挪威和荷蘭六個北約國家也參與進來,研製了新型的艦上製導設備和發射裝置,這就是RIM-7H北約海麻雀。該係統采用的RIM-7H導彈與RIM-7E相比外形改變不大,隻是彈翼改成半折疊式,而尾翼則完全可折疊(這種折疊翼也用於後來的RIM-F/M/P/R),從而能在較為緊湊的發射箱上發射。
導彈內部也有一些改進,包括增加一個飛行高度探測裝置,改善了低空性能,加裝了紅外引信,提高了精度,裝上了敵我識別器,防止誤射。所以就彈體而言要比編號更早的RIM-7F還要落後一些。但是其他係統就更先進一些了。它采用了更為輕便的MK29八聯裝發射裝置和新型MK-91數字化火控係統和新型照射製導天線,係統總重隻有12噸。可以裝在快艇等小型艦艇上。此型導彈性能有較大提高,但是尚不具備對付掠海飛行的超音速巡航導彈的能力,其在強電子幹擾的情況下命中率也很低。RIM-7H於1973年開始生產,1979年陸續裝備到美國海軍的32艘軍艦和北約國家的19艘軍艦上。
1978年,美國海軍為進一步改進和提高麻雀空對空導彈的性能而獨立研製了AIM-7M,自然也有了其地麵的對應型號RIM-7M高級型海麻雀。有人認為M代表單脈衝,因此並沒有JKL型號。該型導彈的外形和尺寸都和RIM-7H相似,其重要特正是采用帶數字信號處理器的倒置單脈衝接收機,其位於新的WGU-6/B設備艙內,這使該型彈的抗地物雜波能力大增,首次具備了下視下射能力,能夠有效對付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
此外,它使用了新型的數字計算機,自動駕駛儀和引信。自動駕駛儀使RIM-7M導彈能夠按最優彈道飛行,隻有目標機動到一定範圍外時,導彈才會實施機動,以節省能量。RIM-7M的發射裝置改為8聯裝MK29箱式發射係統,它也能夠使用宙斯盾係統的MK41或者MK48垂直發射係統發射,其每個發射單元可以裝4枚海麻雀。
此後,對應改進的麻雀空空彈,海麻雀還發展了RIM-7P和RIM-7R兩種型號。RIM-7P實際上是RIM-7M的改進型。它大幅提高了電子係統和彈載計算機的性能,裝備了新的導引頭,並且增加了中段的數據鏈係統。其對付小型低空目標的能力增強。而RIM-7P也有兩種不同的改進型,即Block I和Block II。Block I有一個WGD-6D/B製導艙段,而BLOCK II則采用了一個WGU-23D/B製導艙,並且增加了後置接收機。RIM-7P有一種訓練彈為RTM-7P。到2001年為止,各種型號的海麻雀總共生產了9000多枚。
改進型海麻雀
如果說改進型海麻雀導彈本身同北約海麻雀有什麼相似的話,那就是它們的名字了。
改進型海麻雀(ESSM)針對RIM-7北約海麻雀進行改進的國際合作項目,概念設計於1988年由胡福斯和雷錫恩公司提出,稱之為與海麻雀發射係統兼容的新型導彈係統。它將可以對付高速高機動的反艦導彈。
最初,曾經對這種導彈有一種非官方的編號RIM-7PTC(尾翼控製型RIM-7P)或者RIM-7T,但是它真正的官方編號是RIM-162,從這個編號也能看出,這是一種全新的導彈係統。1995年,美國海軍宣布胡福斯為ESSM項目競爭的勝利者,隨後,它就聯合雷錫恩公司一同進行設計。後來胡福斯公司導彈分部被雷錫恩公司收購,所以目前雷錫恩公司是ESSM項目的唯一承包商。
RIM-162是以RIM-7P為基礎設計的,但是兩者幾乎沒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前者應該算是一種全新的導彈。它是一種尾控(即正常式布局,控製舵麵在尾部)的導彈,采用了類似標準艦空導彈的小展弦比彈翼加控製尾翼的布局方式,代替了原來了旋轉彈翼方式。采用推力矢量係統,可以使導彈的最大機動過載達到50G,而且不會隨射程的增加而大幅減小。目前的戰鬥機即便作出9G的持續規避機動動作也絲毫無法躲閃它的攻擊。
ESSM還采用了全新的單級大直徑(254厘米)高能固體火箭發動機,新型的自動駕駛儀和頓感高爆炸藥預製破片戰鬥部有效射程與RIM-7P相比顯著增強,這使ESSM的射程到達了中程艦對空導彈的標準。ESSM采用了大量現代導彈控製技術,慣性製導和中段製導,X波段和S波段數據鏈,末端采用主動雷達製導。這種特殊的複合製導方式可以使艦艇麵對最為嚴重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