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米-6直升機(1 / 2)

蘇聯米-6直升機

米-6/米-22是前蘇聯米裏設計局設計的單旋翼帶尾槳式重型運輸直升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給綽號為“吊鉤”。

該機於1954年開始研製,1957年試飛,同年秋季公開展出。當時米-6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機。

米-6有下述型別:

米-6“吊鉤”A基本運輸型。

米-6“吊鉤”B指揮支援型,裝背部繩狀天線。

米-22“吊鉤”C改進的指揮支援型,尾梁前裝有大型背部刀形天線。

米-6直升機機身後部有蛤殼式艙門和液壓收放的折疊式踏板,便於裝卸導彈和大炮等重型軍事設備。在執行起重任務時,可用位於重心處的吊鉤在外部吊掛大型貨物,例如:重型建築設備,石油鑽探機械部件等。

當執行救火任務時,可運載滅火器材和消防人員到著火地區。當執行傷病員救護任務時,可裝載41副擔架和兩名醫護人員。作為旅客機使用時,可運送65名旅客及隨身攜帶的貨物和行李。

米-6直升機在所創造的14項國際航空協會承認的E1級紀錄中,包括起重20117千克載荷的紀錄。一直維持到1983年年中的紀錄有:1964年8月26日鮑利斯·卡裏斯基駕駛米-6創造約100公裏閉合航線的34015公裏/小時的速度紀錄;1962年9月15日,由同一駕駛員和機給人員創造的攜帶1000千克和2000千克載荷,以330377公裏/小時速度飛行1000公裏航線的速度紀錄;1962年9月11日,由瓦西裏·克洛琴柯和4名機組人員創造的攜帶5000千克載荷,以284354公裏/小時平均速度飛行1000公裏閉合航線的紀錄。

米-6直升機最初生產了5架,用於試驗,接著生產了30架,以後大約又生產了800架,廣泛用於軍用和民用。1970年公布該機的生產速率為每月8架。目前,在俄羅斯地麵部隊使用的有450架,阿爾及利亞、伊拉克、秘魯和越南等國空軍均裝備有這種直升機。米-6直升機1991年停產。

旋翼係統旋翼有5片槳葉,每片槳葉由變截麵和鋼管梁和金屬的翼型剖麵的分段件膠接而成。槳葉具有水平鉸,垂直鉸及固定調整片。旋翼軸前傾5°(相對鉛垂線)。操縱係統有液壓阻力機構,通過一個大的焊接的傾斜器操縱旋翼。旋翼槳葉都裝有電加熱防冰係統。

尾槳有4片金屬槳葉,位於尾斜梁右側。尾斜梁起垂直尾麵的作用。平尾位於尾梁後部,其安裝角可調。

短翼機身上裝有懸臂式短翼,位於主起落架撐杆上方。前飛時,短翼可使旋翼卸載達總升力的20%。在執行消防和起重任務時,短翼可以拆除。

機身普通全金屬半硬殼式短艙和尾梁式結構。

著陸裝置不可收放前三點式起落架,一個可轉向的雙輪前起落架,兩個主起落架為單輪式。主起落架裝有雙腔(高壓腔和低壓腔)油-氣減震支柱。兩個減震支柱的高壓腔通過帶有彈簧阻尼器的係統相互連通,以吸收起落架的振動,從而消除地麵共振。主機輪尺寸為1325480毫米,前機輪尺寸為720310毫米。主機輪有刹車裝置,尾梁末端的下麵裝有小的尾撐,以防尾部觸地。

動力裝置兩台4101千瓦(5576軸馬力)的Д-25B(TB-2BM)渦輪軸發動機,並排裝在機身頂棚上部旋翼軸前。有11個內部油箱,其總載油量為6315千克;機身兩側有兩個外掛油箱,其總載油量為3490千克;必要時,在座艙內可以增設兩上輔助油箱,其載油量為3490千克。備有自動油量控製係統,必要時也可以由駕駛員手動控製。

為便於維護,發動機整流罩的側壁板可以通過液壓作動筒打開或關閉。打開時可以作為檢查和維護發動機及旋翼槳轂的工作台。

座艙機組乘員由正、副駕駛員,領航員,隨機機械師和無線電報務員5人組成。駕駛員座艙有4個可拋艙門。兩個客艙門分別位於左側主起落架的前、後,機身後部蛤殼式貨艙門和折疊式踏板用於裝卸貨物和車輛,貨艙門和踏板可使用液壓作動筒打開或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