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直-7直升機(2 / 2)

而這個直升機,就是我們當時正在加緊研製的直-7。在當時這種背景下,直-7要上艦令我們興奮、自豪,但又深深地感到壓力之大。由於直-7是兩個單位聯合研製,考慮到工作方便,上級決定組建直-7研製指揮部辦公室,簡稱直-7辦,我被選調到直-7辦技術組工作,主管直-7的66項各種試驗。

會騎自行車的人都知道,自行車的把手既不能太活,又不能太死。太活,自行車很難掌握:太死,轉起彎來十分別扭,這就是操縱性和穩定性協調最生動的一個典型例子。對直升機來說,如果一個操縱係統的動態特性不好,例如,當飛行員需要拉起直升機時,輕輕一拉杆,整個機體未見動靜,飛行員隻得進行第二次操作,這一工作還未進行完,直升機對第一次操作才開始反應。

這樣,飛行員又覺得拉得過頭了,又得壓杆,壓杆第一次不見效,又得實施第二次操作。如此這般的惡性循環,不僅會給飛行員造成直升機很難駕駛的感覺,嚴重時還會造成飛行事故。飛機研製中有一個棘手問題,即空中飛行時的“飄”或“擺”,其原因也是如此。所以,整機操縱係統的動態試驗是直升機研製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直-7操縱係統的整個操縱線係由許多零件如軸承等組成,各零件之間不可能密不透風,因而存在著間隙,各零件之間又要進行相對運動,所以各零件之間又有摩擦力存在,這些間隙、摩擦力的存在,統稱“非線性因素”,它們對操縱係統的性能及對整架直升機的影響,絲毫不能低估。

直-7操縱係統的動態試驗包括跟隨性試驗和階躍性試驗。在跟隨性試驗中,先在駕駛杆上施加一個正弦力信號,測出操縱麵的運動情況,並把給出信號和接收到操縱麵反應時的時間差記錄下來。

通過兩種信號的比較,確定出這一操縱係統的跟隨性如何,但要符合既定的標準,即操縱麵的反應既不能太快,也不允許過於滯後。

階躍性試驗中,先在駕駛杆上給一個突發的力信號,測出操縱麵的反應。一般情況下,突然給一個力,操縱麵也會突然動一下。但實際上是大動一下後,然後慢慢趨於平穩。操縱係統的設計,要求突發力撤去後,操縱麵整個運動過程時間不能拖得過長,要符合一定的標準。

當跟隨性和階段性都達不到標準時,為使整個直升機既要有好的操縱性,又要有很好的穩定性,就要分析原因,修改設訊這項試驗當時在國內是首次進行,直-7由於尚處於研製階段,因此我們將直-5(即蘇製米-4直升機)作為原型機,先對它進行試驗,以積累數據和經驗。後來在直-5的動態試驗基礎上,對直-7的動態試驗做得相當成功。

靜力試驗

直-7航向操縱助力器支架是用鎂鋁合金製造的。由於線係的幾次修改,支架形狀變得很奇特,將來能否正常工作,不經過試驗,根本無法確定。於是,我們就讓工廠按圖紙生產了一個試驗件,按要求加工後,再將試驗件帶到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進行靜力試驗。

這項試驗雖然較小,但仍按要求和流程嚴格執行,首先將力加載到設計載荷的67%,然後退載到零。用儀器檢查試件,其結果完好無損,第二次加載到設計載荷的100%,然後退載到零,再次檢查,依然完好無損,說明其能正常工作。

第三次進行破壞試驗,當指揮員剛說完“加載至105%”時,助力器支架被拉斷了,與預期的目標完全一致。試驗表明,雖經多次修改,但設計仍然是成功的。

還有一項靜力試驗值得一提,即直-7全機靜力試驗。飛機各種承力部件在設計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安全係數的取值。一般情況下,安全係數都取1.5,即如果要使自己設計的產品結實並實現一定的功能,就要使產品的承載能力大於正常的使用載荷,兩者之比即安全係數。

1978年8月,直-7其中一架樣機在某研究所靜力廠房進行了靜力試驗,當加載到原設計載荷約130%時,機體才被破壞,用一句行話來說,這架飛機設計得太結實、太強了。

黯然下馬

起初,中央對直-7的研製很重視,並寄予厚望。但由於種種原因,1979年6月28日,國家決定直-7重型直升機研製工作停止,直-7僅生產了兩架原型機就下馬了。盡管直-7項目下馬,但直-7研製的許多成果為後來成功研製出的直-8重型直升機打下了基礎,也填補了我國未研製過重型直升機(10噸級)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