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邵唯晏:80後的“野蠻”生長(1 / 3)

邵唯晏:80後的“野蠻”生長

人物

談及台灣新生代設計師的代表,邵唯晏是不二之選。他建立的設計體係以及成長的速度、作品的數量,讓他遠遠超前於同齡的設計師,尤其是作為通常大器晚成的建築師職業,年輕的邵唯晏及其擁有的成績不斷地吸引著我們探尋的目光。

80後台灣設計師邵唯晏,擁有一份值得驕傲的履曆:他目前擁有的知名度和完成作品的數量,在台灣乃至內地,已經遠遠超越了同齡人,他在台北的設計公司規模已經發展到20多人,並且分公司在台北、台南、北京、深圳、新加坡等地也已落地開花。他的設計公司竹工凡木,集研究與設計於一體,跨建築、室內、產品設計於一體,他自己本身也擁有多重身份,除了設計公司的老板、設計總監,他同時還是學生(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和助理教授(任教於中原大學建築係和室內設計係),作為專欄作家為雜誌媒體著述,參與各種跨界的事件等等。那則“三十而立”的勵誌古訓,用來形容他的人生狀態應該是再恰當不過了。

通常意義上,“野蠻”被當做貶義詞來解讀,但用在邵唯晏身上,則代表了勇氣、主見、冒險精神、旺盛的好奇心和行動力。邵唯晏用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在設計理論、體係和設計作品兩方麵開花結果,得到行業內外的認可與積極的評價,獲得台灣最前沿的新銳設計師稱號,尤其是在大器晚成的建築設計職業發展曆程中,他取得的成績,正是得益於“野蠻”的成長。“if you are ready,you arelate”如果你覺得準備好了,那麼就晚了”,是邵唯晏的座右銘,鮮明地體現了其人生態度:以旺盛的行動力、果敢的精神,不斷地挑戰自我,突破自我。

跨界思維

縱覽邵唯晏長長的作品列表,五花八門,品類豐富,橫跨景觀、建築、室內、產品、陳設等等。邵唯晏認為:“當代的設計師應該具有跨領域合作或者整合延伸的能力,才能跟上當代設計發展的趨勢,迎接當代設計的挑戰。”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的名字,“竹、工、凡、木”四個字正是由中文字體“篥”所解構出的四個部首整合而成,暗含了工作室的核心價值:一體化跨界設計的觀念。“我們不會隻局限於單一層麵的設計,比如隻做建築或者隻做室內,當我們麵對一個設計案例時,會從大尺度到小尺度,從建築到室內到陳設,反反複複來回地斟酌和驗證。建築師叫architect,室內設計師叫interior designer,我認為自己是“architerior'’室內的建築師一一把室內和建築結合在一起。這是我們的優勢,也是當代設計師的新角色。”邵唯晏對竹工凡木的定位這樣解釋到。

顛覆與創新

青少年時期的邵唯晏曾因叛逆、愛玩被所有公立學校拒之門外,無奈之下進入了私立學校。因為不喜歡那種隻有標準答案的填鴨式的教育,他的成績一直很差。幸運的是,台灣的大學首屆甄選推薦製度的開始,為他打開了另一扇進入大學的大門,當時因為唯有中原大學建築係沒有基本的門坎限製,1999年夏天藉由推薦甄選途徑,他順利地進入了大學,從而開啟了設計之旅的人生。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麵對沉重的學業和頻繁的熬夜畫圖,熱愛建築的邵唯晏卻甘之如飴,因為對於他來說,“在這個世界上,不需要有正確答案,不用再為了是非題的對與錯而煩惱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曾經的叛逆少年,今天依然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除了開放的心態和跨界思維,他的設計以顛覆傳統和創新設計著稱。“對於各種空間不完全遵循固有的思維及做法,企圖打破任何空間既有的框架限製,尋找空間的可能性”,是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的設計宗旨。邵唯晏說:“我不讚成用單一風格、單一手法或單一理念來設計所有的案例,我們以業主的個人特質與需求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和切入點,探索每個案例的獨特性,可以體現在工法、造型、技術、材料或者主題上,不管案例大或小,一定要有所突破是我們一直所堅守的。”比如在“國民黨黨史展廳”的設計中,他顛覆傳統,把黨徽設計在地麵上的長毛地毯上,讓訪客的腳印烙印在黨徽上的想法,一度讓業主質疑他是來拆台的,後經過論述,得到了業主的首肯,他還憑此作品榮獲了2009年台灣室內設計新銳獎。受春天出版社及九把刀之托設計的“2012年國際書展的展場”,雖然看起來方正,但材質全由瓦楞紙堆疊。在台北忠誠路的私宅設計中,他打破傳統布局,開放與可彈性使用的空間規劃,得到了業主的讚賞與肯定。

“設計”與“研究”相輔相成

大膽、果敢之外,邵唯晏從未停止學習。大學畢業後,他繼續在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攻讀,現在已是博士候選人。除了學生的身份之外,他還在母校中原大學建築係和室內設計係教授建築和室內設計課程。在設計上如此忙碌,之所以還兼顧這麼多身份,源於邵唯晏遠大的設計理想。邵唯晏認為:“當代的設計不僅是設計一個有品質的空間,還應當與時俱進,關注當代的主流議題,把握世界設計的脈動,比如跨界性、數位性等等。”所以2006年創辦“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時,除了竹、工、凡、木這四個字的特殊寓意以外,“研究室”有別於多數設計公司的定位,注重“設計”與“研究”相提並重的發展,而同時是講師和學生的身份,則讓他一直站在學術的前沿,保有最新的資訊和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