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百度空間分享(一)(3 / 3)

②以上所引均見《後漢書·南蠻傳》。

③《後漢書·西南夷傳》。

①《後漢書·張宗楊旋等傳》論。

②《後漢書·西羌傳》論。

東漢後期人民持續不斷的反抗鬥爭,為全國性的大起義積蓄著力量,準備了條件。在鬥爭中有的利用陰陽五行相生或相勝的道理,作為鬥爭武器。如建康元年(公元144年)在九江起義的馬勉,以黃色(土德)為服色,火生土,表明要用土德代替火德(東漢光武帝劉秀以火德自命)。同年,華孟起義則自稱黑帝(水德),以示水能克火,東漢必定滅亡。這些反映人民某種要求的陰陽五行觀與當時“黃老道”宗教形式相結合,成為發動和組織群眾的旗幟和紐帶。在道教經典《太平經》裏雖充滿宗教迷信說教,但也包含有平均平等和變革天命的積極思想成分。如它譴責富有者:“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饑寒而死,罪不除也。”“不助君子周窮救急,為天地間大不仁人!”③主張變革天命:“天失陰陽則亂其道,地失陰陽則亂其財..君臣失陰陽則其道不理,五行四時失陰陽則為災。今天垂象為人法,故當承順之也。”①認為水旱之災,政治腐敗都是天道變亂的征兆,苦難的人們不能再忍受饑寒交迫的現狀。在這種變革天命思想的基礎上,漢末形成了太平道與五鬥米道兩個道派。

太平道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流傳,用符水治病作為組織群眾的手段。

“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它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②的變革天命的主張。根據五行相生之說,漢朝統治者自雲屬火,即赤德。而土為黃德,火生土。這句讖語告示人們:受命赤德的漢朝氣數已盡,以黃為服色的起義軍是應運而起,當取而代之。

太平道領袖是钜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張角。他自稱“大賢良師”。

太平道為道教一支,奉黃帝、老子為教祖。張角以傳道和治病為名,在農民中進行秘密活動。他派弟子八人到各州傳道。太平道被苦難人民視為救星,“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③,遍於青(今魯西北、膠東)、徐(今魯南、江蘇、長江以北)、幽(今冀東、遼寧)、冀(今冀中、冀南)、荊(今湖北、湖南)、揚(今蘇南、皖南、浙、贛、閩)、兗(今豫東、魯西)、豫(今豫東、皖北)等八州之地。太平道將各地的道徒組織起來,全國共分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④。

太平道的傳播引起東漢統治集團的不安,朝廷屢頒赦令,以瓦解流民對太平道的信奉。司徒楊賜上疏提出:“簡別流人,各護歸本郡,以孤弱其黨,然後誅其渠帥。”①以達到消彌人民“作亂”的目的。但楊賜的書奏沒有送達靈帝,其原因恐怕是由於當時“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②,太平道同黃老道有一脈相通之處,而且宦官封諝、徐奉等人早已成為太平道徒。

張角積極部署大起義的準備,事先向各地道徒傳布起義口號,決定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在各地同日發動。他們在都城洛陽和州郡官府③《太平經·六罪十治訣》。

①《後漢書·襄楷傳》注引《太平經》。

②《後漢書·皇南嵩傳》。

③《後漢書·皇南嵩傳》。

④《後漢書·皇南嵩傳》。

①《後漢書·楊震傳附楊賜傳》。

②《後漢書·襄楷傳》。

牆壁上,用白土大書“甲子”二字,作為起義攻打的目標。張角又派大方首領馬元義先召集荊、揚地區信道群眾數萬人到鄴(今河北臨漳),與冀州道徒會合。馬元義幾次往來洛陽,聯絡中常侍封諝、徐奉等人為內應,“期三月五日起兵,同時俱發”。不料起事之前,張角弟子唐周叛變,向朝廷告密,泄露了起義計劃。馬元義被捕車裂犧牲,與太平道有聯係的官兵、百姓千餘人遭捕殺,張角被追捕。“角等知事已露,因晨夜敕諸方,促令起兵。”③大起義被迫在當年二月發動。

二月,三十六方同時發動起義,起義群眾都頭裹黃巾作為標幟。張角稱天公將軍,其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起義軍聲勢大,焚燒官府,捕殺官吏,攻打豪族地主聚居的城池塢壁。“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④大起義很快就遍及長江以北廣大地區。

黃巾軍在戰鬥中不斷取得勝利,捷報頻傳。二月,河北黃巾軍活捉了安平王劉續和甘陵王劉忠。三月,南陽郡(治今河南南陽市)黃巾軍張曼成攻克郡城,斬太守褚貢。四月,汝南郡(治今河南平輿北)黃巾軍在波才、彭脫指揮下,打敗了太守趙謙,並敗右中郎將朱。廣陽郡(治今北京市)黃巾軍擊斃了幽州刺史郭勳和廣陽太守劉衛①,左中郎將皇甫嵩主力被起義軍包圍在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嵩兵少,軍中皆恐”②。廣大起義軍在張角兄弟指揮下擊敗盧植、董卓所率領的官軍。東漢政權“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③。黃巾軍在戰鬥中迅速擴大,形成了三部分義軍:在潁川由波才指揮的黃巾軍,在南陽由張曼成指揮的黃巾軍,在河北由張角兄弟指揮的黃巾軍。這幾支軍隊從南北兩方,形成了包圍洛陽的形勢。

黃巾起義急風暴雨的形勢,使東漢朝廷十分驚恐,急忙派遣大將軍何進率重兵駐紮洛陽附近都亭,“以鎮京師”;同時在函穀、大穀、廣成、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和小平津八個險要地方,設八關都尉,加強洛陽外圍的防禦。另方麵,漢靈帝又接受呂強、皇甫嵩的意見,“大赦天下黨人,還諸徙者”④,和緩地主階級的內訌。東漢政府又調兵遣將,各地豪族地主也紛紛起兵,配合官軍對黃巾軍殘酷鎮壓。

起義軍麵臨嚴重的困難。各地雖同日起義,畢竟事出倉促,起義之後必須同地方封建勢力相持,義軍在短時期內無法彙集為幾支強大的武裝力量,被分割在許多地區,形成各自為戰的局麵。義軍數量雖占優勢,裝備上則不及官軍,並缺乏戰鬥經驗。特別在各自為戰的局麵下,東漢政府所組成的統一的軍事力量,具有相對的機動性能,自洛陽派出的官軍往往能和地方軍配合,因而在某一特定時間和特定地區上,就使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發生變化,以至義軍處於相對劣勢,造成了被東漢官軍各個擊破的危險。

醉憨認為這個大哥彙總的很好,就拿過來了~請大家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