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戰船(2 / 2)

另:古代中國海軍裝備的一種大型戰船。船上建有重樓,因而得名。有的作為指揮艦。春秋時期,隨著戰船建造技術和作戰需要的發展,出現具有重樓式上層建築的戰船,統稱樓船。公元前525年,在吳楚長岸之戰中,吳軍曾以吳王座艦——大型樓船餘皇,作為指揮艦。公元前522年,楚國大夫伍子胥由楚奔吳後,在同吳王闔閭的問對中,伍稱:“樓船者,當陸軍之樓車。”這說明,吳、楚舟師中均已裝備有樓穿。至漢代,樓船進入大發展階段。漢武帝準備征服南越,遂建造大型樓船,起上層建築3--4重,高10丈(27.6米),可載1000人。各重上層建築均設有艙室、女牆、戰格,作為士卒戰鬥的依托和防護設施。船上多豎旌旗,以壯聲威。樓船成為舟師的主力戰艦,從而亦成為舟師的代稱,故漢代舟師通成為樓船軍,簡稱樓船,或船軍;士卒稱為樓船士,領率官稱為樓船將軍。督造樓穿的稱為樓船官。三國時期,吳國水軍裝備有5層樓的樓船,如“飛雲”、“蓋海”等大型樓船,可載士卒3000人。此後,曆代水軍,都以樓船作為主力戰艦。西晉時,樓船上裝設有拍竿。東晉時期,孫恩、盧循海上起義軍也擁有一支以大型樓船為主力的舟師。隋代初期的舟師裝備有大型樓船—五牙艦。宋代將車船建造技術運用於建造樓船,發展出裝有多達24車的樓船,船上有的裝設拍竿6座。明代初期,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可遠渡重洋進行洲際航行的巨型樓船,這是中國古代樓船建造技術的最高成就。

戰船是水軍的主要裝備。春秋戰國時期,南方吳、越、楚等國“以船為車,以楫為馬”,皆有“舟師”。

東漢時,水軍得到進一步發展。戰船成千上萬。如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孫策攻皖城劉勳,收得船千艘,伐黃祖,獲船六千餘”。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得其(劉表)水軍,船步兵數十萬”,“悉浮以沿江”。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東征,“大興水軍,凡舟萬艘”。

戰船的種類繁多,下僅舉部分:

1、樓船:樓船是水軍作戰的主要船種之一。船體龐大,高十餘丈。一般在船上建樓三重,“列女牆、戰格、樹幡幟,開駕窗矛穴,置拋車、壘石、鐵鬥,狀如城壘。”一層曰廬,二層曰飛廬,三層曰雀室”。也有達到5-10層的。孫權派將軍董襲“督五樓船住濡須口”,即5層樓船。

2、艨衝:艨衝是漢代水軍的主力船型。船體狹而長,機動性強,便於衝突敵船。此船“以生牛皮蒙船覆背,兩廂開掣棹孔,左右前後有弩窗矛穴,敵不得進,矢石不能敗”。孫權征討黃祖,黃祖“橫兩蒙衝”挾守夏口。劉表建水軍也曾造“艨衝”。

3、冒突:又稱“冒突露撓”。“露撓”,即人在船中,楫露於外,“冒突”,即衝鋒。此船防護設施比較完善,主要用於襲擊敵船。

4、赤馬:又稱“赤馬舟”。船體一般紅色,疾如奔馬。是一種告訴戰艙。孫權名為“馬舸”,意思是飛馳如馬奔騰陸地之態。

5、鬥艦:又稱“戰艦“,是戰船。船上四麵設三尺高的女牆,半身牆下開孔,槳棹露於外,“舷內五尺,又建柵與女牆齊,柵上再連女牆”,“其內如牢檻”。“重列戰敵,上無覆背,前後左右樹牙旗幡幟金鼓”。

6、大舡:又稱“大船”、“大舶”。是運輸船。孫權有大船,名“長安”,可載近3000人。

7、走舸:如戰船,舷上安重檣。棹夫多,戰卒少,皆選勇士,精銳者充棹夫,往來如飛,乘人不備,兼備非常救急之用。

8、斥候:偵察船。“五百斛以上,環有小屋曰斥候,以視敵之進退。”

9、遊艇:小艇,以備偵察、探候,非戰舶。無女牆,舷上左右槳床隨艇大小長短,四尺一床,回軍轉陣,其疾如飛。

10、海鶻:頭低尾高,前大後小,如海鳥狀,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鶻翅,其船隨風浪漲跌,無有傾倒,背上左右張生牛皮為城,牙旗、金鼓如戰船之製。

(以上資料均由四方收集,部分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