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戰車科技知識 步兵戰車(1 / 1)

步兵戰車科技知識 步兵戰車

步兵戰車是供步兵機動作戰用的裝甲戰鬥車輛,在火力、防護力和機動性等方麵都優於裝甲人員輸送車,並且車上設有射擊孔,步兵能乘車射擊。

步兵戰車主要用於協同坦克作戰,其任務是快速機動步兵分隊,消滅敵方輕型裝甲車輛、步兵反坦克火力點、有生力量和低空飛行目標。

步兵戰車通常分為履帶式和輪式兩類型,1967年首次出現,目前裝備的國家和地區達30多個,俄羅斯裝備數量最多,其次是美國和西歐。

發展趨勢是:增大車載機關炮口徑,進一步提高火力;采用特種裝甲和穩身技術,進一步提高戰場生存能力;增大發動機功率,進一步提高機動性。

步兵戰車是供步兵機動和作戰用的裝甲戰鬥車輛。主要用於協同坦克作戰,也可獨立遂行任務。在機械化步兵(摩托化步兵)部隊中,裝備到步兵班。步兵可乘車戰鬥,也可下車戰鬥。步兵下車戰鬥時,乘員可用車上武器支援其行動。

步兵戰車按結構分,有履帶式和輪式兩種,除底盤不同外,總體布置和其他結構基本相同。履帶式步兵戰車越野性能好,生存能力較強,是現裝備的主要車型。輪式步兵戰車造價低,耗油少,使用維修簡便,公路行駛速度高,有的國家已少量裝備部隊。

步兵戰車由推進係統、武器係統、防護係統、通信設備和電氣設備等組成。車體前部安放動力-傳動裝置,車頂中部安裝炮塔,炮塔有單人和雙人的兩種。雙人炮塔可容納車長和炮手,便於車長指揮戰鬥。

步兵戰鬥室設在車體後部,可載1個步兵班。步兵戰鬥室兩側和後車門通常開有射擊孔,每個射擊孔的上方裝有觀察鏡,便於步兵乘車戰鬥。後車門較寬大,有的采用跳板式,便於步兵迅速、隱蔽地上下車。

現裝備多數步兵戰車的戰鬥全重為12~28噸,乘員2~3人,載員6~9人。車載武器通常有1門20~40毫米高平兩用機關炮、一~兩挺機槍和一具反坦克導彈發射器,並配有觀察瞄準儀器、雙向穩定器、激光測距儀和紅外、微光夜視儀器或熱像儀等。

其火力通常能毀傷輕型裝甲目標、火力點、有生力量和低空目標,裝有反坦克導彈的步兵戰車,還具有與敵坦克作戰的能力。車載機關炮可發射穿甲彈、脫殼穿甲彈、穿甲燃燒彈和殺傷爆破彈等,射速550~1000發/分,最大射程2000~4000米。

反坦克導彈射程為3000~4000米,破甲厚度400~800毫米。蘇聯BMP—3型步兵戰車改裝1門100毫米滑膛炮,它既能發射殺傷爆破彈,也能發射激光製導的反坦克導彈。另有1門30毫米機關炮和3挺762毫米機槍。

履帶式步兵戰車通常裝有渦輪增壓柴油機,發動機功率為221~441千瓦。有的已采用帶液力變矩器的全自動液力機械傳動裝置。步兵戰車的機動性能高於或相當於協同作戰的坦克。

一般能水陸兩用,有的因戰鬥全重較大,不能自浮,須借助於浮渡圍帳或浮囊才能浮渡。履帶式步兵戰車,陸上最大速度65~75千米/時,水上最大速度6~10千米/時,陸上最大行程可達600千米,最大爬坡度約32度,越壕寬15~25米,過垂直牆高06~1米。

步兵戰車屬輕型裝甲車輛,裝甲較薄,最大裝甲厚度為14~30毫米,通常由高強度合金鋼或輕金屬合金材料製成。有的采用間隔裝甲或“喬巴姆”式複合裝甲。

車體和炮塔的正麵可抵禦20毫米穿甲彈,側麵可抵禦普通槍彈及炮彈破片。為增強防護能力,有的還裝有反應裝甲。

車上通常裝有拋射式煙幕裝置和三防裝置,有的還采用熱煙幕裝置。車體表麵塗有偽裝塗料。有的車內還裝有滅火裝置、取暖和通風排煙設備。

步兵戰車主要發展方向是:進一步加強火力和生存力,提高使用維修性能。主要措施有:增大火炮口徑,研製新彈藥,提高穿甲威力,改裝高性能的車載反坦克導彈;提高全天候作戰能力和對付低空飛行目標的能力;采用複合裝甲或安裝反應裝甲等。

步兵戰車為什麼能在水中漂浮?

步兵戰車能夠涉水,前提條件是它必須能夠在水上漂浮起來。步兵戰車的裝甲要比坦克薄很多,車身相對就輕了很多;經過密封,能夠飄浮在水麵上。

由於要運兵,步兵戰車內部空間較大,這種結構有利於增加浮力,便於其橫渡。有的步兵戰車內還專門設置了浮箱,浮箱內填充特製的塑料,即使中彈也不會進水。有了浮箱,不僅保證步兵戰車在正常情況下不下沉,即使在其中彈、傾斜等特殊情況下也能漂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