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2,踢毬絕對是門技術(1 / 2)

但高俅一身才藝,當一個親隨隻是一個暫時落腳點,畢竟與體製發生了聯係。剩下的就是如何找機會。

不久,機會就來了。機會來了,你不一定能把握住,為什麼同樣一個機會,勝出者總是一個或幾個人?

因為機會都是為有儲備和有準備的人準備的。

話說宋徽宗尚是端王時來大姑父,不,按照水滸傳說法是姐夫王駙馬家喝大酒,喝著喝著有些憋尿,便找衛生間解決尿的問題,解決完後溜達到王駙馬的書院(大戶人家就是牛,一般讀書人能有個書房就很吊炸天了,人家叫書院)稍微醒醒酒休息下,看到書桌上一對羊脂玉獅子鎮紙,端王是標準文化人,啥人喜歡啥物,便對這對獅子愛不釋手了。王駙馬一看這情形,便有些後悔寶物沒收拾好讓小舅子看到。索性好人當到底,便連與這兩個石獅子一套的一個筆架也友情大贈送,又怕小舅子酒後不當回事,便推脫筆架不在身邊,明天一起送到王府。

於是兩人皆大歡喜,端王得了寶物,自然喝的暢快,話也多了起來,喝到晚上盡醉方散不提。

就這一件日常小事,卻給了高同學機會。

所以人有時也要相信運氣。

且說第二天王駙馬單單派了高俅去給端王送禮物,而且高俅去的時候正逢端王在踢足球。

說起中國足球,估計全國球迷眼裏全是淚。假若高俅穿越到現在,中國足球走向世界一定不會是空話,也不用花著大價錢雇著老外替中國人踢球了。

踢足球在北宋時叫“蹴鞠”,也叫踢毬,在北宋是一項很熱門的體育運動。

據《宋朝事實類苑》記載,蹴鞠是由動物胞衣充氣,外加六片或八片尖片狀皮縫成的氣球,所以叫“氣毬”。模樣應該和近代的籃球很接近。

據記載,宋時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對踢足球的愛好不亞於當年我們對乒乓球的喜愛。現存故宮博物院的《宋太祖蹴鞠圖》(原作者為北宋蘇漢臣,元代臨摹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是描繪了宋太祖趙匡胤與其弟趙光義、宰相趙普等六人用白打方式蹴鞠嬉戲的場景。

趙匡胤雖然肥胖,但他就像當今洪金寶一般,是個靈活的胖子,不僅棍術拳術玩得好,踢球在當時是赫赫有名,尤其擅長白打(類似現代的“花式足球”),即踢球時,可以頭、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觸球,靈活變化,隨心所欲。

而且宋時還有專門踢足球的群眾社團“圓社”,社團的個人會員稱作“圓友”。圓社陣容強大,估計很多高官大賈都是成員,其影響力不遜於今天的足球協會。當時有順口溜:不入圓社會,到老不風流。

在比賽機製和人數上,宋時的蹴鞠也比較靈活,既有數百人一起參加的大型比賽,也有家庭式的幾個人的小比賽。想咋踢就咋踢。

一種運動,如果連皇帝都成為其粉絲,那號召力可想而知。具體有多大,大家自行腦補當年乒乓大熱之時即可。

其實早在高俅之前,就有人因為球踢得好做了官。宋人劉邠的《中山詩話》中記載:丁謂當宰相時業餘愛好踢足球,有個秀才叫柳三複的球技出眾,知道宰相丁謂喜歡踢球,為了升官,便天天候在宰相府球場的圍牆外。有一天終於等到球飛出了牆外,柳三複撿起球以還球為名進了相府,在拜見丁謂時,他施展絕技把球拋在空中,一麵跪拜,一麵用頭、肩膀、後背等部位巔球,球一直未落地。丁總理見此大悅,安排了柳三複一個官職。真可謂行行出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