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訓練結束後,王庚就和李察一起去逐個拜訪訓練中被挨打的團丁,給他們做思想工作,還專門給那個崴到腳的小夥帶了幾個雞蛋表示慰問。樹立權威固然重要,但要是被人忌恨就劃不來了。打一巴掌給個甜棗才是正理。
接下來的訓練中,再也沒有人質疑練習隊列的作用,所有人都十分配合,訓練效率大增。王庚見眾人都能分清左右,把口令改成“一二一”,也不用一直喊,隻有看到隊列裏有人走錯步子,才喊口令給予糾正。
完整的隊列訓練大約有二十餘個項目,從立定、稍息、坐下、蹲下、起立、齊步、跑步等等,時間不夠,王庚隻挑選了最重要的隊列行進部分進行初步訓練,盡快形成戰鬥力才是最重要的,剩下的隻能等以後有功夫再慢慢訓練了。
隊列訓練時間越長,訓練速度越快。兩天時間過去,一百多人已經能有模有樣的隨著王庚的口令走出相對整齊的隊列。王庚不指望他們能走得像解放軍一樣,差不多像個樣子就行了。見隊列訓練的差不多,王庚開始從中挑出二十個人練習投擲鐵叉,剩下的繼續訓練隊列。
農村用的鐵叉都是叉草垛子用的,用來紮人一點問題都沒有,效果不比紅纓槍差到哪裏,事實上鐵叉本來就是農村械鬥的主要工具,很多人械鬥中喪生都是被鐵叉紮死的。村子裏一共收集了幾十把鐵叉,鐵叉的長度比起紅纓槍沒什麼優勢,王庚準備把它用做遠程投擲力量。想想前麵排成整齊的隊列端著竹槍,衝向敵人,後麵奔過來一堆人一起投擲鐵叉然後衝鋒的情景,王庚就覺得興奮。這樣的打擊力量,虐虐這些綠營兵絕對沒一點問題!
王庚讓李察帶著那幫人繼續聯係隊列,自己手把手教這二十個人練習投擲鐵叉。這二十人都是王庚挑選的臂力和腰力都比較優秀的人。鐵叉的投擲和標槍是一個道理,要想投擲得遠,必須熟練的配合腰身和腿部的力量,單靠臂力的話,投擲的力量會大打折扣。
鐵叉不像製式的標槍,每把鐵叉的重心都不一樣,王庚一個個找出鐵叉的重心,用刀在上麵做個記號,然後教他們發力的技巧。現代運動用的標槍是有彈性,比鐵叉長度要長,形狀符合空氣動力學原理,所以在專業運動員手中,可以投擲出遠達90米的驚人成績。在王庚心中,能把鐵叉準備地投擲出20米以上的距離就有了足夠的戰術價值。
標槍和弓箭一樣,都是十分古老的投擲兵器。西方人對標槍的投擲十分看重,古羅馬重裝步兵的投矛長約1,5一2米,重4一5公斤,可以投擲30米遠,希臘斯巴達人的輕裝步兵可將標槍投擲20一60米遠。王庚的目標是把這二十個人訓練到能把鐵叉準確地投擲到20米開外的地方,再遠的話不是不能達到,而是短期的訓練下,準頭就沒有保障了。
標槍的投擲技巧說起來簡單,實際做起來一點都不簡單,典型的上手容易精通難。
王庚昨天晚上偷偷地在被窩裏打開筆記本,在裏麵找到了標槍的投擲技巧。說起這個筆記本,王庚頓時感動得熱淚盈眶,裏麵儲存了眾多以前在網上搜集的各種穿越必備基礎科技知識,最關鍵的是筆記本是超長待機型的!在電量用完之前,裏麵的一些知識應該能幫助王庚度過艱難的穿越前期,這是王庚的底氣所在!
標槍的投擲技巧分為三個部分,握法技巧,助跑技巧和投擲技巧。
標槍的握法:標槍斜放於掌心,大拇指和中指握在標槍纏繩把手末端第一圈的上沿,食指自然彎屈斜握在槍杆上,無名指和小指自然地握在纏繩把手上。這種握法可加長投擲半徑,便於控製標槍出手角度和飛行的穩定性。這是無數現代人士總結出來的的科學技巧。
投擲標槍的助跑分為兩個階段:預跑階段和投擲步階段。助跑的距離一般為25米到35米之間,助跑太短不能跑出最快速度,影響投擲距離,助跑過長就會白白浪費體力。預跑時動作自然,上體微前傾,逐漸加速,用前腳掌著地,持槍臂隨跑的節奏自然前後擺動,從容地進入投擲步。標槍是有彈性的,鐵叉是剛性的,但大體技巧相差不大。
投擲步是標槍投擲技巧的重要的部分。標準的投擲步第一步是:左腳踏上第二標誌線,右腳積極向前邁步,腳掌落地部位稍偏右,右肩向右轉動並開始向後引槍,左肩向標槍靠近,左臂在胸前自然擺動,眼前視。
投擲步的第二步是:當右腳落地,左腳離地前邁時,髖軸向右轉動,右肩繼續向右轉動並完成引槍動作。上體轉成側對投擲方向,左腳掌落地後,與投擲方向成較大的角度,左臂擺至身體左側,上體正直,眼前視。
投擲步的第三步(交叉步):投擲步第二步左腳落地時,右股自然彎屈,大腿帶動小腿積極向前邁步,左腿猛蹬伸,使右大腿加速前邁,成交叉步,左臂自然擺至胸前,投擲臂伸直充分後引,右腳尖與投擲方向成45度角左右,軀幹與右腿成一條直線。
投擲步的第四步是從助跑過渡到最後用力的銜接步。交叉步結束前,左腿積極邁第四步,用腳掌內側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