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貨幣要換算成現今價值很麻煩,因為中國貨幣一直存在金、銀、銅三個不同的換算基準,而這些金屬的價格一直都在變動中,所以造成換算困難。大致來說古代中國缺乏貴金屬,因此清代以前貴金屬價格相當高,地理大發現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乾隆時期白銀輸入累積量已經夠大,於是銀價不斷下滑,使得不同時代銀價落差很大。
在換算古代貨幣價值時,隻有糧食價格記錄比較多,因此隻能以最常見的米價為評估標準。另外近代中國和西方國家往來多,有些時候會牽涉到外國貨幣,所以彙率問題也必須考慮。筆者在計算貨幣價值時有一些數據列出如下:
米的計算:
清1石=103.55公升,1公升米=0.6975KG,故1石=72.226公斤。
1700年平均米價0.6兩/石,1760年平均米價1.3兩/石,1840年平均米價1.4兩/石,1860年平均米價1.6兩/石,1875~1885年平均米價3.3兩/石,1895~1905年平均米價5.6兩/石。1885年以後有海關物價指數,可作為調整參考。
台灣2010年8月平均白米零售價37.16元台幣/公斤,1石=2684元。
中國2010年8月平均白米零售價4.05元人民幣/公斤,1石=292.5元。
貨幣單位計算:
1兩海關銀=1.0164兩庫平銀=1.40892銀元。
1895年1兩海關銀=1.525日元=4.0417法郎=0.1639英磅=1.5428盧布。
1900年1兩海關銀=1.407日元=0.15英磅=3.75法郎=1.412盧布=0.742美元。
919年1銀洋=1.6日圓。
1935年一銀元合0.34美元。
1936年1法幣等於0.2975美元。
金銀兌換1600年前後約1:8, 1750年約1:10, 19世紀初1:20。
白銀和銅錢兌換,1750年以前約1:800文,1800年約1:1000文,1820年約1:800文,1840年約1:1500文,此後白銀逐年下跌,1900年約1:500~600。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製錢一千六七百文了。鹹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製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製錢): 約值0.2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裏沒有個幾千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