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於步兵來說,縱隊則更適合機動性軍,所以18世紀末法軍采用了一種縱隊隊形。這種縱隊隊形,實際上仍然是正麵寬,縱深淺。一個營縱隊一般是縱深12列,而正麵卻至少是縱深列數的4倍。這種縱隊其實就是一個實心的密集方陣,具有和中世紀瑞士步兵方陣一樣的戰場機動能力。但是,這種縱隊具有迅速展開成縱深為3列的線式戰鬥隊形的能力,這就意味著,這種具有機動能力的縱隊基本上可以在行進間進行交戰了。雖然法軍的條令中,還是要求部圞隊以線式隊形前進,以縱隊實施集圞團衝擊,但是,在實際的戰場運用中,部圞隊通常以多路縱隊機動至戰場,並接近敵人,而以線式隊形用於與敵人進行實際交戰。
法國陸軍還建立了常備師,其軍隊可以由縱隊隊形迅速轉換為線式橫隊,在戰場上,可以將這些師調集到一起,以師縱隊迅速投入作戰。在將所有的縱隊展開成戰鬥隊形之前,法軍指揮官可以先利圞用縱隊隊形的快速機動能力,讓步兵繞到敵人線式隊形的翼側或後方實施攻擊,或者集中主要兵力攻擊敵人的其他薄弱部位。這樣,與采用七年戰爭中作戰方法的對手相比,法軍步兵無論在戰略上,還是在戰術上,都是一支進攻型力量。同期其他各國軍隊的步兵都不具有這種特性。
一字長蛇陣從來都是主流陣形…誰有能力讓縱深越薄且不減弱火力,誰就能把多餘的士兵弄到敵人側翼去…火槍是集弓箭和矛於一身的東西,理論上至少可以比古典薄一倍…
一字長蛇陣從來都是主流陣形…誰有能力讓縱深越薄且不減弱火力,誰就能把多餘的士兵弄到敵人側翼去…火槍是集弓箭和矛於一身的東西,理論上至少可以比古典薄一倍…
幾萬人的軍隊從戰役的角度看上去也是線壯或條狀的.這個是古典軍事吧 一個一個方陣連起來一字長蛇 但是所謂線列戰術是為了發揮火力 盡量減少厚度 加大寬度的 燧發槍的出現才讓線列戰術成為可能
線列步兵在大多數時候,使用這三種陣型:線列(Line),方陣(Square)與縱陣(Column)。
從17世紀中期開始,步兵廣泛采用了手持槍械,[1]占主導地位的戰術是線式戰術,將步兵排成寬而淺的線列,然後齊射。一條線列,有二至四排士兵。
因為在近距離內,火槍的準確度能夠相對地提高,加上裝彈速度的緩慢,[2]所以,隻有密集陣型的射擊才能最大限度地造成敵軍的傷亡。線列以發揮最猛火力為目的排列。以鬆散(Skirmish)陣型排列的步兵,雖然能夠尋找掩護,而且相對地靈活,但是,在對抗騎兵時十分脆弱,也不能守住陣地,抗擊前進中的步兵縱陣。線列步兵向受到威脅撤退的散兵與騎兵提供了支持。
在遭到騎兵包圍時,線列步兵能夠迅速轉變為方陣。這種方陣中間是空的,不同於長矛兵與舊式火槍手的方陣。
即使是訓練有素的步兵,以線列陣型行進時,速度仍然會非常緩慢,而且,在行進時,陣型很容易裂開,特別是在通過灌木、森林時。因此,在固定時,步兵通常采用線列陣型,而在行進時,通常采用縱陣。在衝鋒、近戰時,也會采用縱陣。
線列步兵以步兵操典(Manual of arms)為訓練指南,主要內容是快速排成一列,快速射擊與機動。
線式戰術需要嚴明的紀律與簡單的移動,需要士兵熟練指令到下意識的程度。在訓練中,演習與體罰經常進行。
線列步兵很快成為了歐洲國家的常見步兵兵種。火槍手(Musketeers)與精銳部隊,擲彈兵,逐漸變為線列步兵的一部分,采用起線列戰術。
拿破侖戰爭後,線列步兵仍然是主力部隊,而輕步兵則提供火力支援、掩護行進中的部隊。俄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在19世紀晚期仍使用線式戰術,例如克裏米亞戰爭、普法戰爭。
在新武器發明後,線列步兵學說開始衰落。米林彈(Minie Ball)允許步兵射得更準、更遠。緊密陣型中的士兵成為了顯著的目標,南北戰爭就證明了這一點。這場戰爭後,後膛裝填步槍被采用,使得步兵的射程大大提高,射擊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在19世紀60年代,大多數德意誌國家與俄國都將自己的線列步兵與來複槍兵結合在一起,使用來複槍與散兵戰術。在普法戰爭後,德國、法國也效法前者。然而,英國保留了“線列步兵”的名字,即使他們在1853年開始使用來複槍,在1867年開始使用後膛裝填步槍,在布爾戰爭時由緊密線列改用鬆散陣型。
來複槍不斷提升的射速與在1883年發明的馬克沁機槍使得步兵在接近敵軍前就會承受巨大的傷亡。騎兵也因為步兵武器的改進而衰落。在20世紀初,步兵開始慢慢接受以輕步兵散兵陣型作戰,但是,仍然以線列步兵戰術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