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會問,漢語口語交流,並沒有多少歧義的問題。那為什麼文字中會需要額外的消除歧義的能力呢?這是因為一般情況下口語交流是一種雙向交流,如果發現有可能有歧義,可以向對方詢問,主動消除歧義。而文字往往是一種單向交流(不包括網上文字聊天……),一旦出現歧義,就很難消除。因此文字裏的歧義一般需要比口語更小。
所以我們的文字、我們的語音以及我們整個語言整體,都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推崇漢字的拚音化或拉丁語話,都是沒有看清這種密切聯係。因此盲目把文字拚音化的韓國就會出那種把防水材料搞成吸水材料的笑話(韓語裏“防水”和“放水”讀音一致,結果建築公司錯誤理解了圖紙)。
另外,由於漢字不需要空格,所以相比於類似字號的英文單詞,同一個詞要高而窄。這在排版上有很大的優勢(行距要占用額外的空間,高而窄可以減少行數)。加上漢語本身信息密度高。所以一般我們看到的中文版的書麵文件都比外文版的頁數少。
十、閱讀速度的比較
和語音一樣,閱讀速度同樣受到大腦處理速度的製約。所以各個主要語言區別不大。
在《ReadingChineseScript:ACognitiveAnalysis》這本書裏有一個章節《EyeMovementsinReadingChineseandEnglishText》專門講閱讀中英文時的眼球移動。這是中科院和悉尼大學的兩位學者寫的。這其中發現。熟練的中文閱讀者能夠每分鍾閱讀386個中文詞彙(580個漢字),而熟練的英文閱讀者可以每分鍾閱讀382個英文詞彙。一般人可能會低100詞左右。具體速度還取決於文章的複雜程度,文章簡單的話閱讀速度就更快。
漢語使用者眼睛每次凝視可以閱讀1。71個詞(2。57個漢字),每次凝視平均257毫秒。英文閱讀者每次凝視可以閱讀1。75個詞,每次凝視平均265毫秒。
總體上說,兩者閱讀速度不相伯仲。
在同一個章節中,作者提到,如果通過連續在同一位置顯示不同的詞(RSVP法),就能免去眼睛的運動。這樣,最高可以提升中文閱讀速度約33%(從640字每分鍾提升至853)。英文最高提升也基本上是33%上下(見www。handwritten。net/mv/papers/oqvist01adaptive_rapid_serial_visual_presentation。pdf)。
十一、雙線並行讀取能力:更穩定
經過長期的研究,人們發現不同語言使用者在閱讀時使用的大腦區域是不同的。一下這篇文章提供了部分綜述:www。pitt。edu/~perfetti/PDF/Brain%20activ%20process%20Chinese%20char%20and%20words-%20Tan%20et%20al。。pdf
閱讀自己母語時,閱讀漢語的人腦部激活範圍比閱讀英語的人大。英語閱讀者在閱讀時主要激活左腦的一些部分。而漢語閱讀者同時激活左右腦。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因為,時序信號(語音就是個時序信號)的處理區域一般在左腦,圖像、空間信息的處理區域一般在右腦。所以,很多人認為,漢語閱讀者的閱讀實際上有兩個處理通道。就是說在閱讀漢語時,我們總是一邊通過圖像來直接識別文字含義,一邊通過圖像轉換為讀音然後來識別文字含義。而表音語言隻有一條顯著的處理通道。
為了確認這個結果。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了一個夾雜表意和表音文字的語言——日語。在閱讀日語時,左腦在閱讀平假名/片假名有優勢,而右腦在閱讀漢字時有優勢。
有意思的是,中國人在讀英語、日語時腦部活動與英美人士讀英語是不一樣的。顯示出中國人長期閱讀中文後,養成的圖形、讀音雙路識別的習慣。不過快速閱讀英文時右腦活躍度不高,可見此時主要依賴讀音識別。具體內容可見下麵這篇文章www。pitt。edu/~perfetti/PDF/Brain%20activ%20process%20Chinese%20char%20and%20words-%20Tan%20et%20al。。pdf
這些研究同時意味著,漢語的兩大處理途徑隻有同時失效才會造成閱讀能力低下。這個結論受到近年來的研究支持。如下麵這兩個報道:blogs。scientificamerican。/observations/2009/10/12/its-all-chinese-to-me-dyslexia-has-big-differences-in-english-and-chinese/www。sciencedaily。/releases/2009/10/091012121333。htm
學者研究了具有發展性閱讀障礙(失讀症)的中國兒童,他們大腦的處理語音的部分和處理圖像的部分活躍度都比較差。而英文失讀症的患兒,則不見得有圖像處理問題。事實上,有一種療法就是把英文發音用漢字表示,然後讓患兒閱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體可見1971年的這篇論文。www。eric。ed。gov/ERICWebPortal/search/detailmini。jsp?_nfpb=true&_&ERICExtSearch_SearchValue_0=EJ037129&ERICExtSearch_SearchType_0=no&accno=EJ037129
患閱讀障礙的兒童比例也說明了中國兒童不易得閱讀障礙。www。guardian。co。uk/education/2004/sep/23/research。highereducation2
根據上麵這篇報道,英語區閱讀障礙者比例約為5-6%,而漢語區約為1。5%。百度的數據不知道哪裏來的,居然說中國失讀症患者和美國相當。我看到的英文文獻沒有一個說兩者相當的。都是中國比英美低。可能由於標準不同,還有另一組數據:中國7%,美國17%。實在是沒有見到哪裏有說兩者相當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漢語閱讀與英語閱讀使用不同的大腦區域,病變區域也不同。所以具體的致病機理仍然在研究中。目前隻能通過患者的行為現象來論證。
也有人懷疑,正是由於漢語造成更大的腦部活動,所以在教育水平普遍落後於發達國家的情況下,中國平均智商仍然高於歐美。關於全球各國平均智商,有兩位作者寫了很多本書。這些書的綜述可見這裏:en。wikipedia。org/wiki/Nations_and_intelligence
不過以上這個智商研究的準確性受到了諸多質疑。所以大家看看就是了,不必太認真。
十二、不夠嚴謹?
有人說漢語的劣勢就是不夠嚴謹。
這其實可以說是分析語和綜合語的差異。分析語對於詞的具體含義需要通過上下文確定。如果上下文給予信息不足,就有可能出現歧義。而很多時候,上下文隻能表明這個詞更可能是什麼意思,而不能完全否定其他理解。
這雖然在交流中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在那些防止別人鑽空子的文件裏就可能造成問題。
我們舉個例子:“中國絕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這句話有三種解釋:1、在敵方沒有使用核武器之前,中國不會使用核武器。2、中國在使用常規武器之前不會使用核武器。3、中國不會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核武器的國家。
很顯然理解應該是1,但是並無法否定2和3的可能性。因此,很多人認為漢語的這種不嚴謹性會妨礙法律條文和合同。
但是英文難道就很嚴謹麼?Heranintoagirlwithanumbrella。帶傘的是男的還是女的?Isawacarwithabigflag,whichlookedreallyevil。哪個看起來很邪惡,車還是旗子?Chinawillnotbethefirsttouseanuclearweapon。這應該是上麵的解釋1還是3?
想要做到嚴謹,都需要考慮到其他人閱讀時的想法,然後用其他語句來消除歧義。(順便推薦搞笑英語書籍《AnguishedEnglish:AnAnthologyofAccidentalAssaultsUponOurLanguage》,裏麵收錄了很多爆笑的歧義句,比如Ifyouhavenotgotanyfreshvegetables,youmaygetcanned。)
所以,漢語要想說的嚴謹,也是沒有問題,隻不過要比一般多一些口舌而已。分析語本身的表意效率就很高。多花一些筆墨,達到嚴謹的效果,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這方麵如果有差距的話,差距也不大。
十三、劣勢:難以學習
毋庸置疑,雖然漢字承載著漢語的諸多優勢,但是漢字本身最大的劣勢卻是不可回避的。那就是不利於學習。
我在背英語單詞的時候,發現最好的記憶方法是把意思和讀音結合起來,然後通過讀音記憶拚寫。(完美的表音文字,應該是讀音與拚寫的直接對應。英語由於受到其他語言影響太多所以這方麵相對較差,不過這種規律還是相通的。)
相對與文字,人對讀音的記憶速度更快。而表音文字,一旦掌握了拚寫和讀音之間的規律,就很容易記住文字。
而漢語在這方麵是很差的。字和字之間缺乏聯係,字和讀音之間很少有聯係,而且由於幾千年語音的變化,經常看著是個形聲字,讀音卻與想象的相差甚遠。這是我們文字的劣勢。當然,如前麵所說,這也有使用上的優勢。
我們可以看到,幾千年來文字的發展曆程。它總是首先於兩個因素:表意的需要,學習和書寫的難度。
一開始我們的老祖宗試圖用一個字代表一個特定含義。這是很自然的思路。但是後來隨著需要表達的意思成幾何級數增長。漢字逐漸就不夠用了。或者說,這樣的話,同音字實在太多,不利於傳播了。於是多個字組成的詞才出現。在此之後,一大批原來造出來的字都被拋棄了。
比方說騅、驪、騍這種專門為表示特定種類的馬的字。還有璿、璣等等一大堆帶王字旁(斜玉旁)表示特定種類的玉器的字。後者畢竟意思還不錯,還在名字裏用一用。
有一些人對漢字的簡化持有非常大的非議。我覺得大可不必。漢字的簡化是必要的。越複雜的字形,越難以學習。漢字幾千年的發展,使得字形與含義的距離也越來越遠。複雜的字形在表音、表意方麵並無優勢。進與進、從與從、後與後,都沒看出來繁體字在表意方麵有何優勢,而簡體在學習的簡便性上優勢倒是很明顯。每次看到“憂鬱的烏龜”,我自己都快憂鬱了。
當然,漢字簡化還將一些意思完全不同的字合成了一個字。有個著名的繁體字愛好者嘲笑簡體字的段子是“我女朋友下麵給我吃”有歧義。而繁體字版,因為能區分麵和麵,是沒有歧義的。當然現實生活裏是沒有人這樣說話的。一般對於“下麵”,我們不是說“下麵條”就是說“下點麵”。
而且,拜托,我們是分析語好嗎?拜托有一點分析語的自覺好不好?你覺得專門找一段孤立的話,有什麼價值麼?如果找個綜合語,能用詞形變化把“(男性)我”和“(女性)我”分開,更可以輕易嘲笑漢語造成歧義。分析語本身就要求有上下文提供必要的信息,因為分析語借助邏輯關係省略了大量的信息才實現了更高效率的信息傳遞。這點小小的歧義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會造成什麼影響。你要問為什麼,這很簡單,因為漢字簡化都不是幾十年前那些人坐在那裏拍腦袋寫出來的,而是之前至少上百年就有人大規模使用的。如果頻繁造成歧義,早就沒有人那樣用了。
當語法發展完全,使用充分之後,維持龐大而複雜的常用文字庫隻能不利於學習。適當的簡化是必要的。漢字本身的優越性並不高,但是它為漢語的優越性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支持。沒有漢字就沒有漢語,但是漢字本身也是需要時不時進行改革的。畢竟學習的難度在目前條件下還是顯著高於其他語言。如果能在不傷害對漢語的支撐能力的情況下使得漢字更好學習,這無疑是一件好事。
另外,有人認為漢語的檢索非常困難。但是現在都是計算機和智能設備了。有幾個人近年來還翻過字典呢?有幾個人還跑到圖書館裏去查索引呢?連英文都不這麼做了。直接計算機一查,你要的東西在哪個位置就顯示出來了。
十四、漢語與拚音文字的起源對比
最後講個小問題。現在拚音文字大行其道。有的人認為這意味著拚音文字是更先進的文字,所以拚音文字戰勝了表意/意音文字。事實上,單從兩者的發展曆史,是得不到這個結論的。
文字,從一開始就是記錄信息用的。所有文明的最原始的文字,如果是自然生成的話,都是象形文字。這個原因並不難理解。一開始大家可能隻要記錄今天是什麼日子、我有幾頭牛之類。顯然是畫個東西上去最簡單。中國、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瑪雅,一開始使用的都是象形文字。
從象形文字出發,一個文明可以發展出很多種不同的字形。但是隨著需要表達的意思迅速增加,就需要不斷添加新的字形。這時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讓一個字型一部分表音一部分表意。中國漢字在擴展時主要采用形聲字策略。用形旁和聲旁組合成一個漢字。而埃及的聖書體也與此類似,聖書體的一個單詞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用象形符號表音,一部分用象形符號表意。
而歐洲現在主要語言都起源於拉丁文,拉丁文又起源於希臘語。希臘人的字母表是腓內基人教的。而腓內基人的字母又是從埃及人那裏來的。與此同時,還發現了一種可能是拚音文字的“前西奈字母”文字。這種文字與腓內基文字類似,也與聖書體有相似之處。有學者認為,腓內基文字就起源於“前西奈字母”,而“前西奈字母”則是聖書文的一種拚音簡化體。這類似於拚音文和漢字的區別。
所以說白了,從腓內基開始,一直到現在歐洲諸國。其拚音文字的起源,大概都由埃及的聖書體中的表音部分演化而來。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口語先於文字出現,當一個民族還沒有自己文字的時候,接觸到外來文明,就容易用外來文明的字符體係來構建自己的文字。對於這些民族而言,最簡單的就是用先進文明的字母體係來直接表達自己語言的發音。
因此,自腓內基而後的歐洲的次生文明自然紛紛使用字母來記錄自己的語言。
再比如,日本盡管很早就引進了漢字,但是漢字與其原有的語言(當時還沒有文字)並不兼容。而漢語裏根本就沒有簡單的拚音符號。但是日本為了能夠真實記錄自己的語言,最終衍生出了平假名、片假名為漢字注音(這個音是日語裏同義詞的音,不是漢字本身的音)。後來這些就變成了日語的基本符號。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當次生文明在沒有發展出自己的象形文字體係就被原生文明文化入侵時。無論他們先接觸到的是什麼樣的原生文明語言,最終都會走上使用拚音文字的道路。這樣的拚音文字,同時也很適合直接囫圇吞棗地引進外語的詞彙,方便向先進文明學習。這種特點一直流傳到今天。比如日文“計算機”就是PersonalComputer的音譯(實際上是PersoCom的音譯)。而英文的各種疾病的名字基本都可以追溯到希臘語,比如腎炎Nephritis,就是從希臘語的腎炎經過拉丁文倒買倒賣而來的。
順便,看到有人質疑希臘是次生文明的這個說法,不得不解釋一句。希臘是埃及和兩河流域的次生文明,正是因為它同時受到了兩大原生文明的哺育,才在古代具有高度發達的文化。但這改變不了希臘是次生文明的現實。這也就是為什麼各國論述古文明的書籍中,希臘文明總比古埃及、兩河、中國等原生文明低一個等級。曾經看到有人用希臘來否定中國在古文明中的地位,這是很可笑的。
那麼為什麼這世界上的表意文字這麼少呢?很顯然,這世界上的原生文明本來就那麼幾個,而次生文明卻要多幾個數量級。曆史大潮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原生文明也有可能被次生文明所征服。在征服之後,語言也就有可能會逐漸消亡了。
所以,拚音文字廣泛使用,這並不說明拚音文字就優秀。隻能說這世界上的原生文明實在太少。
後記
還是那句話,這文章裏的數據不要太認真,因為采樣的樣本都很小。但是我希望大家明白漢語從來就不是一種落後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