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水,彙秦嶺百溪,集天台之靈,出高峽,聚東湖,浩浩蕩蕩向東而去。當年,大漢皇帝,劉邦,英武蓋世,武有韓信、樊噲;文有張良、蕭何;東征西討,才成就了漢室四百年基業,說到底呀,咱山南道就是他老人家的龍興之地。”
“好啊,好啊”一群頑童隨聲附和。
“這個啊,後來漢室衰亡,天下紛亂,群魔猖獗,數百年不休。又是一輪輪亂世,直到我太宗皇帝降臨在亂世之中,天縱英武,一戰平定天下,那一戰……”
“武牢之戰嘛,老爹,你已經講了十遍了”一黃衣垂髫小童指著所座的青石板道“老爹,你每講一遍,我就劃一道道,你看,你看,今天第十道了。”
“是嘛?應兒,我有說這麼多嗎?”一顆蔥鬱的大棗樹下,一位素衣白襪,胡須眉毛略有些發白的老者扭頭問自己身畔的青衫幼童。
“是的,伯父。不過伯父講得雖多,總比聽您說那些四書五經強多了,應兒喜歡聽,一直喜歡聽,伯父再說說嘛。”
“還是應兒乖,還是應兒乖呀。”老者說著,不住的幹咳了幾聲,接著說道,“好了好了,孩子們,天黑了,老爹累了,應兒,咱們回去嘍。明兒咱們還要繼續開課講經。”說著,那老者轟散群童,扶著棗樹蹣跚而起,拄起一根青絲竹杖,帶上那位青衫幼童,徑直往村中行去。在一破落的老屋前停下。
“勃兒,我回來了。”老者在籬笆外高呼一聲。
“大伯,您老回來了”一位正在院中編竹席的年輕人立刻起身而立,攙扶住那位老人。但見這位年輕人身材高挑,眉清目秀,雖身帶一絲溫文爾雅之氣,但雙眼卻炯炯有神,頗具英武之姿。
“大伯,您腿腳一直不好,還到處跑來跑去。應弟弟,去端飯吧,我已全弄好了。”
“哥哥真棒啊。”青衫幼童大呼一句,然後呼的一聲鑽進裏屋。
老者摸索著,扶著牆邊一個方凳慢慢得坐下,看著眼前這位年輕人利索得編著竹席,緩緩得說道,“勃兒,今天我抽空去了隔壁的洛嬸家,提及你和浣娘的婚事,他們也沒反對。雖然咱家貧,但你和浣娘自幼相識,你們完婚,也能了結我老人家一樁心事。”
等老者剛一說完,那位年輕人立時放下竹席跪下,說道“伯父大人再上,孩兒不孝,兩次鄉貢不及第,隻能閑在家中幫扶,無大事可做,前幾日聞外麵送貨郎閑碎邊關戰事吃緊,府兵已經不濟,山南道衙門正在另外募兵,孩兒願往一試,定要成就一番大事業。”
“勃兒呀”老者略微一驚,扶著竹杖,慢慢站起,一時仰望曉天晚霞,落紙雲煙,顧自歎道,“自我年幼時,我們穆家遷來這山南洛村,已有六十餘年,如今人口凋敝,日漸衰敗,隻剩咱爺三人相依為命了。真沒想到,當年卦者一語成讖。想當年,我也和你一樣,鄉貢不舉,意氣風發,出外闖蕩,但最終卻落個殘疾落魄回家呀------。”
“伯父,什麼卦者?我知道,我現在是有些年輕氣盛,但前途艱難,應兒和我自幼雙親早亡,蒙伯父不棄,悉心照料,由您教導,詩書、兵法、奇門、異術多有涉及,如今我穆家人口凋零,寄宿他鄉,雖尚得溫飽,但孩兒不願就此潦倒一生,至死隻做個田舍翁。大丈夫生不做大豪傑,死就做小鬼雄。請伯父大人原諒孩兒不孝。”言畢,穆勃再叩首。
此時,青衫幼童跑出,看見穆勃叩首,便上前搖晃道,“哥哥在幹嗎呀,一起吃飯吧,我都快餓死了。”
“不許胡鬧,”老者叱了一聲,“也罷,想我太宗皇帝16歲起兵,27歲登基,天縱英武,一戰而平定天下------”
“大伯你又來了,明天再說吧。走,哥哥吃飯去。”
翌日,穆勃已收拾好行裝,向他大伯和應弟弟告別。
“哥哥,你這是要去哪裏呀,不要嘛,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