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開篇引子(1 / 1)

如果你認為烹飪隻是一門滿足人類飲食需求的技能,那就錯了。

烹飪有時候就像寫詩繪畫,需要一些雅致,文質彬彬對待它;有時候又像騎馬射箭,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一係列操作程序,這就要求廚師具備敏捷的思維動作和充沛的精力。

成功的烹飪師能將所有的熟練動作融合於肌體之中,一提刀,觸碰食材的那瞬間。全身上下的每一寸肌肉神經都慣性般的操作,完全是肢體產生的記憶所形成的。

烹飪是一門藝術,小可滿足飲食欲望,大可治國安家。食材是死的,烹飪師是活的。不同的君主治理出不同的社稷江山,不同的烹飪師做出不同的美食。

中國素來以美食王國著稱於世,烹飪手法更是精湛絕倫。

奴隸社會就已經出現專注烹飪的人,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出現了廚師這個職業,據統計,21世紀初,世界的廚師人數已達到數千萬人。

中國廚藝博大精深,曆史悠久。經過先人們的不斷研究嚐試,形成了一整套不同體係的烹飪藝術和風味。

地理氣候及飲食風俗的差異,飲食文化在中國南北方表現不同的差異。春秋戰國時期,飲食的特色在地方就具有鮮明的變化。

唐朝時期,人們開始懂得享受生活。唐朝雖說不是市民社會,但在貴族人士麵前,他們還是很注重飲食享受。當時比較著名的有蕭家的餛飩、庾家的粽子、韓約的“櫻桃畢羅”(畢羅由西域傳入,一種帶餡的燒餅)、曲良將軍的烤驢鬃駝峰。

士人階級當時流行一種名叫“燒尾宴”的宴席。如果家中有人科考及第,就要宴請親朋好友。這跟我們現在的狀元宴差不多一個意思,哪個親戚家的小孩高考中狀元擺上幾桌酒席宴請親朋好友。

朝廷官員若得到皇上的青睞提拔,也要在家中宴請皇帝。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燒尾宴”出現在唐中宗時期。

當時,韋巨源被任命為尚書左樸射(類似現代國務院總理),在家中宴請唐中宗。據記載,此次宴會上出現了58道菜,中宗吃完回宮後兩天沒吃飯,對韋巨源家的美味佳肴念念不忘。

“燒尾宴”的說法按照當時的理解有三種:一說是老虎變成人時,要燒斷其尾方能成人;

另一說是鯉魚躍龍門後,需經天火燒掉魚尾,才能化身成龍;也有一說是外來羊入新群,需燒掉舊尾巴,才能被羊群接納。

美食的發展到宋朝時期,已經形成了北鹹南甜的格局。曆史上,宋朝的美食是最發達的,這跟當時的國情是密不可分的。宋朝出現過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當時的市民階層是最強大、最富裕的。因為社會進步,世俗的文化等不斷發展,人們開始追求精品生活。

宋人不僅愛鑽研美食做法,還善於發明美食。孟元老寫的《東京夢華錄》、吳自牧寫的《夢粱錄》、周密《武林舊事》均記載這各種特色美食及做法。

現今流傳的東坡肉、火腿、火鍋、包子、豆芽菜、爆米花、湯圓、醬油等都是那個時期發明的。

極具代表性的“東坡肉”就是我們的大文豪蘇東坡所發明。

蘇東坡被貶黃州時,見當地很少人吃豬肉,便親自烹調豬肉,研製出味美香醇,膾灸人口,肥而不膩的“東坡肉”。漸漸的吃的人多了,“東坡肉”美名遠播,流傳至今成為浙菜係的一道代表性佳作。

發展到清代初期時,川菜、魯菜、粵菜、蘇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係”。到清末時,已經發展成為魯、川、粵、淮揚、閩、浙、湘、徽八大菜係。

我之所以對烹飪有著如此濃厚的興趣,還是源於我祖父的影響。

十二年前,祖父離世,我年十六。祖父在世對我百般疼愛,遂大人們整理其遺物時我偷藏了兩件他生前最愛的寶物。

其一是本祖父親筆著作的書,名叫《宋廚子》。因年紀尚小,當年閱讀之後並沒有感覺有什麼不對勁,書中所述皆是他經常給我講的故事。

其二是件掛墜,就像電視劇裏麵富家公子所佩戴的那種。在我印象中那東西特別奇怪,不過後麵不知道被我放在哪裏了,如今十二年過去了,更加沒有印象。

三個月前,我偶然翻開《宋廚子》再閱讀一番,我發現這不僅僅是一本曆史。雖說其中所述不少關於美食之事,但書中發生的事情不得不引起我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