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及對策分析
宏觀經濟
作者:李寶鑫
摘要:通貨膨脹是全球調節財富流向的一種經濟現象,是指流通中貨幣量超過實際需要量所引起的貨幣貶值。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成因,提出了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通貨膨脹;貨幣供應量;財政政策
中圖分類號:F8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9-000-01
通貨膨脹是指流通中貨幣量超過實際需要量所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我國為應對世界金融危機,采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國民經濟中的流動性迅速並且大量增加,這種擴張性舉措取得了一定的反危機成效,也使國民經濟承受了因此而產生的需求拉上的通脹壓力。2011年持續高位運行的通貨膨脹成為困擾中國經濟進一步走向複蘇的最大難題。
一、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
當前,我國的通貨膨脹與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曆次通貨膨脹不同。我國以前的通貨膨脹多數為需求拉動型的,現在隨著企業生產成本的上升,我國通貨膨脹中成本推動的作用越來越大。本次通貨膨脹是由需求和供給兩方麵的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需求拉動
2008年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各發達國家紛紛實行低利率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在此背景下我國為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目標,實施了“4萬億投資計劃”和一係列區域振興規劃、貨幣政策迅速由從緊轉向寬鬆,投資規模和信貸投放量大幅上升,導致貨幣供應量激增。我國經濟多年來之所以保持著較高增長率,其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但過快的投資一方麵刺激信貸擴張,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另一方麵會引發原材料和生產資料價格、人力成本的上漲,最終形成對通貨膨脹的推動。
外彙流入導致我國的貨幣供給增長過快。引進外資被普遍作為一種緩解國內資金緊缺的方式,但無論是對外貸款還是直接投資,並非有了外資即可生成生產力,還需要相應的國內資金相配套。如果引進外資所需配套資金的增加超過財政和信貸的承受能力,就可能造成財政赤字和信用膨脹,最終導致物價全麵上漲。
其結果,物價上漲不可避免。我國的物價上漲具有其特殊性。當流動性過剩出現時,首先上漲的是資產價格,隨後商品價格開始上漲,而且商品價格的上漲幅度遠遠低於資產價格的上漲幅度。
(二)成本推動
(1)工資是生產成本的主要部分,工資上漲使得生產成本增長。經濟發展的目的就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而居民生活水平又取決於其收入水平,而居民收入的大部分是工資收入,因此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就必須提高工資,這對於企業來說就意味著工資成本的提高。
(2)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經濟規模的擴大,中國對原材料、能源和自然資源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長,中國對國外資源的依存度也迅速提高。這導致資源價格的上升,也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3)隨著節能減排在全世界逐步得到認可,以及我國經濟麵臨資源壓力,我國對節能減排越來越重視,相應的要求和標準也越來越高,為了滿足這種要求,企業就得增加人力、物力,這就客觀上進一步加大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4)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對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重視,因而對環境保護、生產安全、食品安全、生活的舒適度等方麵要求越來越高,而滿足這些要求也需要增加投入,這就客觀使得生產成本上升,加大了物價上漲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