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謙虛有度,乃是一種智慧
在現今社會,我們該“謙虛有度,自信要足”。青少年時期也是人際交往的初級階段,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與自己誠心交往。對於青少年來說,把握好謙虛的度尤為重要。
我們在平時應該把握謙虛的分寸,千萬不要把作為美德的謙虛變成為過度謙虛。謙虛有度,乃為一種智慧。
謙虛過度等於自貶
這裏有一個寓言故事:水牛爺爺是森林世界公認的謙虛人物,深受大家尊重。小白兔誇它:“水牛爺爺的勁兒最大了!”小山羊誇它:“水牛爺爺貢獻最多!”它就說:“哎,不能這樣講了,奶牛吃下的是草,擠出的是奶,它的貢獻比我多。”大家聽過這話,就更加尊重水牛爺爺了。
這話傳到狐狸耳朵後,他很羨慕水牛爺爺謙虛的美名。它想:“我也來謙虛一下吧。這謙虛太好學了。”它暗想:“水牛爺爺的謙虛不就是兩點嗎?一是把自己什麼都說小點;二是把自己什麼都說少點。對!就是這樣!”誤解就這樣形成了。
一天,狐狸在散步時遇到一隻小老鼠。小老鼠看到狐狸那條火紅蓬鬆的大尾巴,不禁發出了由衷的讚美。“哎,過獎了。你們老鼠的尾巴比我大多了。”“啊,什麼?”小老鼠大吃一驚:“你長那麼長得四條腿,卻拖根比我小的尾巴?”狐狸謙虛地說:“哎,不能這麼講,我哪有四條腿,三條了,三條了。”小老鼠以為狐狸神經出了問題,嚇得趕忙逃走了。
結果怎樣呢?狐狸的謙虛沒有換來美名,倒換來一大堆謠言。大家說:“唉,森林裏出了一隻妖狐狸,隻有三條腿,拖著比老鼠還小的尾巴……”
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此美德,確實應該大力提倡。尤其在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時期,更應該鼓勵青少年們學會謙虛。但是過度謙虛會讓每個人都感到很不舒服。你也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本來想向某個人討教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前提是他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但是他很謙虛,把自己的能力給說得很低。你肯定會覺得這個人很虛偽,甚至可能懷疑他是故意不幫你這個忙,因此,青少年們要激勵擯棄這樣的行為。
謙虛須有度,否則將被人認為不誠
有這樣一個人,起先事業發展平平,然而幾年後,他取得了不錯的成就。於是,他的一些朋友誠心設宴為他慶賀。在聚會的席間,朋友們仍平等待彼此,但是都聚焦於他,期待分享他的成功經驗和喜悅。他舉起酒杯,屋內鴉雀無聲,眾目睽睽。他對他的弟兄們說:“不足掛齒,不過是一點小績。”他的弟兄們因為是仰慕而來,他的一番話讓眾人很不自在,大家隻感到隔閡和距離,席間氣氛漸漸冷了下來,而日後,他的朋友也漸漸疏遠了她。
這就是“謙虛”的結果。像這樣的場合,是需要加深情誼的,某君的“謙虛”是一種拒絕,讓人感到冰冷。
我們常看到大領導麵前的小人物,看到他們“奴顏屈膝”的舉動。在他們低眉順眼的時候,難道沒想過:自己就沒有一點長處麼?那些大物在受用這些“恭維”時,怎麼就看不到虛偽?為了生存,有時人們難免要順應一些東西並改變自己。但是,對於青少年來說,這絕不是值得倡導的生存方式。雖然我們自古以來就這般活著,並在這樣世哲學下模糊了“謙虛”和“自信”的概念。青少年對於此,要多加深思、努力避免這種不良的風氣影響到自己。
“謙虛”是一種處世態度,是“與流”的一種表現。“與流”有利於達成自己的目標。要學習他人時,態度必須謙虛——真實地展現自己的無知,露自己的短處,掩蓋自己長處。這樣才可以做到“取他之長補己之短”;他人學習你的時候,就不要太謙虛——真實地告訴他自己會的、懂的。這樣會結出誠實的果實,你也會因此受到景仰。當我們麵對的是“對手”的時候,就不必謙虛,需要你找到自己所有的優勢,回避自己的缺點——自信要足。這一點在許多優秀的外交家身上體現得非常明顯:藺相如麵對強大的秦君是不能謙虛的,要的是足夠的自信。我們偉大的周恩來總理的外風度為稱道,他說:“不卑不亢”就是這個道理。
世間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謙虛亦然。謙虛固為美德,卻也應該有度。否則,你的事業將功敗垂成不說,還對你本人造成大的傷害。引申到青少年身上,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想要有所成就需要多方因素,刻苦修煉你的真本事是一個方麵,另一個方麵就是——切勿過分“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