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房養老:愛與孝的回歸與統一(1 / 1)

以房養老:愛與孝的回歸與統一

卷首語

作者:文玉

根據非正式報告披露的信息:中國的養老指數全球綜合排名僅為第35位,而“人口紅利”的迅速流失,使我國正麵臨嚴峻的“老齡化”問題。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突破兩個億;2025年,這個數字會突破3億。“如何養老”是每一個普通中國人都要思考和擔心的問題。

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這個文件的出台一時引發熱議,社會普遍提出了“以房養老”的四困:一困觀念難改,房屋自己用還是留予子女,無疑在考驗對“愛”這個永恒話題的深層次理解了;二困有錢無房如何養老,養老機構門檻高,數量少,一擲千金未必可行;三困生存壽命不確定,金融與保險割裂明顯,養老金計算困難;四困房屋產權時間有限,“老房”70年的期限看似一個危險的保質期。“四困”圍“房”,養老之地一時似乎硝煙彌漫。

“以房養老”是一種新的養老方式,“四困”之局的出現很是正常,但作為國際上已經推廣成熟的經驗,技術上與政策上的難題隻是時間的問題,觀念的阻隔更深。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傳統觀念下房產寄托了家庭太多情感,多數人是過不了‘觀念坎’。”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說。

子女盡孝是中國傳統文化骨子裏麵的東西,養兒防老,則是老百姓樸實的現世利益選擇。一個“孝”字更凝結了儒家深刻的道德意識與內省思考。“忠、孝、仁、義”是釋儒的四個核心,其中“孝”最為儒家看重,乃是立行之本,德之明道,也因此塑造了以孝為道的特殊民族精神與情懷。

於子女是孝,於父母是愛。愛應該要留下些什麼?似乎還是留給子女一套房子。在房產保有量偏高,不斷虛漲的房屋價格背後,房子既是養老安身之所,也是財富凝結之物,多少子女就被房子牽絆於父母膝前,“堂前數代皆歡笑”,無論真假,多少有些親睦的氣味。而如今“以房養老”將這種愛的饋贈形成了逆流的回路,“人生的財富”回饋給自己,這與中國父母的愛似乎背道而馳。而將房屋加載於孝道之上,成為衡量盡孝的砝碼,看來更是一種社會現行環境對傳統價值的威脅,這種既是個性化衝突也是集體性焦慮的混合體,自然具有了觸動每根神經的重量。

不留房給子女未必就不是愛,不要房的子女也能夠盡孝。隻要天下父母老有所依,這個問題就無關選擇。歸根結底,孝與愛都以人為核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隻要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立足於“人”這個宇宙與天地的核心,就能夠無限趨近於理想的道德人格,就是人道,也是孝道,更是愛的終點與歸宿。隻要有愛與孝,方式與方法可以多樣。“以房養老”的父母,能夠多一道保障;有盡孝之心的子女可以拓寬盡孝之途,能夠拳拳感恩。這,不就是和諧社會所要追尋的美麗中國的一篇風景麼?

轉變些許觀念,看似時間問題,其實是生命長度的刻痕能夠在孝與愛中升華到一個如何的高度而已。你我都會老,何不少些焦慮與困惑,就讓“以房養老”在愛與孝回歸與統一的路上,實現這難得的合二為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