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鄭永年:經濟發展是為建設更好的社會(1 / 2)

鄭永年:經濟發展是為建設更好的社會

關注

作者:鄭永年

鄭永年教授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他長期關注中國轉型問題,其觀點備受國內外媒體及政界、學術界的重視。近期,在接受本刊專訪時,鄭永年教授指出,經濟發展應該是一個工具,它的最終目標是建設更好的社會,未來的經濟改革應該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的關係,三者須均衡發展。

《檢察風雲》:鄭教授,非常感謝您接受本刊采訪。近些年您特別關注中國經濟改革以及國家和市場的關係,您認為中國當前經濟改革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

鄭永年:這麼多年來,我覺得中國經濟改革有一個問題始終沒有弄清楚,那就是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改革開放前20年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脫貧、致富,簡單說就是經濟增長。後來這一目的演變成技術上的GDP主義。然後,大家發現GDP主義有很多問題,但又沒有提出替代性的目的。

我們經常會把經濟發展本身當成是最終目的。經濟發展本身當然是重要的,但經濟發展應該是一個工具,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更好的社會。我們這樣沒有明確目的地一味發展,很容易會走錯方向。在GDP主義的指揮棒下,我們的工業化也好,城市化也好,其核心都是貨幣主義,這就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為什麼要設定目標?因為隻有目標清楚了,我們才知道什麼是好的經濟政策和發展路徑。

下一個階段我們要明確:我們的發展並不是為了GDP增長本身。我們現在的GDP的確是越來越多,但是事實上我們有形和無形財富反而越來越少了。青山綠水是財富,好的空氣是財富,地下礦產是財富,好的文化氛圍和社會道德也是財富。現在我們通過貨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把所有這些真正的財富都轉化成GDP,也就是一個流量的概念。這個流量我們又沒法保證分配得均衡合理,造福於社會。我們需要反思:GDP隻是一個流量的概念,不是我們最終發展的目標。所以,所謂經濟轉型不僅僅是一個出口導向和促進內需的問題,而是要首先把發展的目標搞清楚。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在當時是有一定道理的。當時的中國太貧窮、太落後,誰都想改善物質生活,所以當時一開始改革,社會就變得很快。現在溫飽已經解決了,大家共同追求的已經不僅僅是物質文明而已。所以,我覺得談經濟轉型,至少我們要把財富和GDP兩個概念分開來:財富就是財富,而GDP隻是一個流量,一種追求財富的手段。

《檢察風雲》:那麼您認為我們要實現這個目標,最大的阻力或者障礙在哪裏?

鄭永年:首先是一個思維方式的問題。過去30年來,我們都是在GDP主義或者說發展主義的影響下思考和行動的。我們認為經濟發展就是一切。其實黨中央在十六大、十七大的時候就已經提出了: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發展的最終目標也是重要的。時至今日,中國經濟的轉型還是沒有完成。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進一步市場化,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如果隻是強調市場化,在我看來還是不夠的。盡管我們很早就強調社會和諧和穩定,但是並沒把社會建設放到與經濟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思考。現在主流的思維方式還是經濟主義、發展主義。一旦到了地方層麵,這基本還是一種為了經濟犧牲社會的發展思路。

我們需要看到社會建設對經濟建設的重要性,而不能把眼光完全放在經濟發展上麵。中國這30年的各種改革,給予經濟的考慮很多,而給予社會的考慮則少得可憐。例如各種社會福利製度,教育、醫療、住房和養老,我們做得實在太少。我們都知道西方“先富再老”的社會,而中國現在則是一個未富先老的社會。養老方麵的各項製度準備我們做好了嗎?麵臨中國社會的全麵老齡化,我們該怎麼辦?

學習曆史經驗對我們很重要。我經常說,中國現在要注意避免19世紀歐洲的道路。中國雖然是一個東亞國家,但現在發展方向卻很像19世紀的歐洲。那個時候歐洲的經濟以發展利益和效率為重,社會破壞得很厲害,結果導致了長時間的社會運動和社會革命。

這一點上,中國不像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這些經濟體和地方的發展是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並舉的,所以隻用了大概二三十年時間,中產階級就達到了全社會的百分之七八十。中國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也發展了30多年,經濟發展速度不比它們慢,但中產階級隻達到了全社會的百分之二三十左右。所以我認為中國將來不需要其他發展指標,直接把中產階級的大小作為指標即可。中產階級成為社會主體,以後的改革都比較容易,因為中產階級的價值觀一旦成為全社會的價值觀,社會在政治上就不會激進化,漸進的改革就容易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