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航母計劃出台始末(1 / 2)

史海拾貝

作者:

2011年7月27日,中國國防部宣布了正在改造航母的消息。據海軍人士透露,中國第一艘航母預計在2012年八一建軍節宣布成軍,正式交付海軍服役。

曇花一現的論證

1970年4月下旬的一天,當時在隸屬海軍建製的第七研究院十四所負責世界水麵艦艇總體發展研究工作的於瀛,隨領導去院裏開會。會議組織方在電話裏特地提醒說,不能帶筆和筆記本。

在這次會議上,該院一位副院長宣布了一條中央軍委下達的命令:從即日起,組建航空母艦研究隊伍。

這個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道開展航母研究的命令下得有點突然。此前,於瀛所在的714所正麵臨被撤銷的命運。

這一年,中國正處於與蘇聯全麵交惡、與美國關係尚未緩和的時期,安全形勢很嚴峻。

上世紀60年代末,中國在武器研製上的突飛猛進,是這次航母論證的另外一個背景。1968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開工建造;1969年5月,常規動力艦開始批量製造;1970年4月份,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升空。

當時,中國正處在“文化大革命”的間歇期。中國船舶第七研究院原副院長尤子平說,關於航母的決策,不僅是上層幾個人的問題,也可以說是社會普遍存在的“左”的思想的產物。於瀛則認為,這和中央發展海軍的思路一脈相承。“毛主席50年代就提出: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一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

於瀛記得,當時所裏隔三差五就會來一撥人,谘詢有關航母的信息。

這場由中央軍委發起的論證,具體的組織者是海軍司令部造船工業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船辦”)。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的劉華清,當時剛從國防科委副主任的位子上離開,擔任“船辦”主任。

1970年5月中旬,於瀛和張日明趕往海軍大院,向“船辦”彙報。“那時沒有現在的電腦手段,為了說得形象點,我們把航母的照片放大到最大尺寸,再把三合板一拆為二,上麵塗上藍漆,把航母的照片打上去。當時這叫‘拉洋片’。”

劉華清聽得很認真。彙報結束時,他對張日明說:“胖子(即張日明,劉華清任七院院長時,張日明是其屬下,彼此很熟悉),你講了這麼多,我一下子也記不住,你能不能給我出一個小手冊,我給領導彙報的時候可以看。”回來後,於瀛和張日明連夜製作了手冊,第二天給劉華清送去。

劉華清在回憶錄中說:“早在1970年,我還在造船工業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時,就根據上級指示,組織過航空母艦的專題論證,並上報過工程的方案。”

但這一過程到了1971年9月份戛然而止。

航母“費效比”

到了80年代,航母論證開始與改革開放聯係起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亦克亦生。

改革開放就要“走出去”,但誰來保護這些走出去的中國利益?“這時,中國社科院的一位專家提出,改革開放必須有以航母為中心的強大海軍的支持。”於瀛說,這種觀點出來以後,國防的、軍工的也都跟著提。

1982年,劉華清出任海軍司令員。他在1975年向鄧小平彙報整個海軍建設與發展的建議信中,提到了航母問題。

海軍前裝備技術部部長、少將鄭明告訴記者,第二輪論證開始的時間大約是1986年。在此之前,以海軍裝備技術部為主的相關部門為論證做了諸多準備,劉華清對航母的態度也日益明朗。

1984年1月,第一屆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召開。

在這次會議上,劉華清對航母的表態是“現在國力還不行,要等一段時間”。

1985年12月,海軍第二屆裝備技術工作會議召開。劉華清指示:航母總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總要考慮。

1987年1月,海軍第三屆裝備技術工作會議召開。劉華清在會上指出,要把航空母艦搞得能適應未來戰爭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論證。這次會議後,劉華清讓鄭明準備向上級的彙報材料。

1987年3月31日,劉華清帶領張序三、李景兩位副司令,以及海司和海裝的相關人員,向總部機關的領導彙報。劉華清選擇了一個能最大限度降低領導顧慮的切入點:著重說航母的作戰費效比。就是說相對於其他保護海權的形式,對航母的單位投入能帶來更大的安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