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美關係三份公報出台實錄(二)(1 / 3)

——一波三折的中美建交談判

歲月風雲

作者:孟紅

卡特任美國總統時期,美國政府接受了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即在台灣問題上“斷交、撤軍、廢約”三原則,中美建交的障礙得以排除。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分別在北京和華盛頓同時宣布了中美建交的聯合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在中美建交談判的過程中,卡特總統向鄧小平發出了正式訪問美國的邀請。1月28日至2月5日,鄧小平訪美。他是第一位正式訪美的中國領導人。這次訪問取得了圓滿成功,對發展中美兩國關係起到了良好和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從此開始全麵走上了“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道路。

布熱津斯基的訪華預示著一度陷於停頓的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重新駛入快車道

1972年《中美上海公報》發表後,中美雙方開始就建交展開談判,但由於各種因素的阻礙,談判一直沒能取得重大進展。1977年,卡特入主白宮,就任第39任美國總統。上任伊始,他並沒有將中美關係正常化擺上緊迫的議事日程。當時卡特政府分為兩派:一派以國務卿萬斯為首,主張把對蘇關係放在首位,對華關係從屬對蘇關係;另一派以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為首,主張聯華製蘇,認為盡早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對美國有利。卡特上任第一年,基本上采納了萬斯的主張,熱衷於同蘇聯進行限製戰略武器談判。在卡特列出的15條需加處理的重要事項中,中美關係並不在其內。卡特猶豫不決的原因有幾個方麵:一是怕刺激蘇聯,影響蘇美關係;二是擔心遭到國內反華親台勢力的反對;三是當時他向國會提出的巴拿馬運河條約尚待批準,不願分散精力;四是與上述三項有關的內部兩派爭論,尚無定論。而到了1978年時,情況發生了變化,美蘇會談僵持不下,雙方矛盾加劇。1978年4月,巴拿馬運河條約在美國國會通過,卡特不再有後顧之憂,在對華政策上逐漸向布熱津斯基一派靠攏。

這個時候,恰逢中國開始把工作的中心轉移到建設“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上來,迫切需要一個安全穩定的國際環境。

在這種背景下,為了對抗蘇聯,也為了實現在任期內徹底改變美中隔閡局麵的願望,卡特於1978年4月決定派布熱津斯基訪華,表明他要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意圖。這樣,久拖不決的中美關係正常化問題出現了轉機。

卡特親自修改了布熱津斯基起草的與中國領導人會談的提綱,並指示布熱津斯基,美國承認一個中國的概念,同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符合美國最大的國家利益。

布熱津斯基一行10人於5月20日中午到達北京。當晚,時任外交部部長黃華舉行歡迎晚宴,他在祝酒時說:“布熱津斯基博士長期從事國際政治活動和研究工作,我們將樂於借他這次來訪的機會,了解他在這方麵的見解,同他交換意見。”

布熱津斯基致答詞。他說,美國在對待中美關係上抱有三個信念: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友誼對世界和平極為重要和有益;一個安全強大的中國對美國有利;一個強大、自信和參與全球事務的美國對中國有利。他進而明白地說:美國總統希望同強大的中國有友好的關係,決心同你們一道克服按照《上海公報》實現兩國關係完全正常化所遇到的障礙,在這個問題上美國已經拿定了主意。

晚宴之後,雙方立刻開始會談,布熱津斯基說:“我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因為卡特總統和我都相信,美國和中國有著共同的利益和相似的長遠的戰略眼光。最重要的是我們在反對全球和地區霸權主義方麵有共同的立場。因此,我們要改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不是一種暫時的策略,而是建立在共同的戰略目標基礎之上的。”

聽了布熱津斯基的發言,黃華沒有多談,表示將在明天的會見中詳細答複。

5月21日,中方安排布熱津斯基先後參觀了毛主席紀念堂和故宮。在布熱津斯基參觀故宮的時候,黃華已向鄧小平作了彙報,鄧小平決定親自會見美國代表。

下午4時,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布熱津斯基,雙方談了兩個小時,這是布熱津斯基第一次見到鄧小平。美方參加會議的有布熱津斯基的助手奧克森伯格和駐華聯絡處主任伍德科克,中方在座的有黃華、新任駐美聯絡處主任柴澤民、外交部副部長王海容和禮賓司副司長高建中。

鄧小平首先講話:“布熱津斯基博士,旅途辛苦了。”

布熱津斯基的回答別具一格:“我感到振奮。”後來他說,這句話準確地表達了他當時的情緒。

寒暄幾句後,鄧小平言歸正傳:“中國方麵總是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毛澤東主席是個軍人,周恩來也是軍人,我也一樣。”

布熱津斯基回答:“軍人說話直率,美國人也有說話直率的名聲,我希望你沒有發現美國人或美國有什麼不好理解。”接著,他告訴鄧小平,美國方麵準備就實現雙方關係正常化開始“積極的會談”。

鄧小平的答複很謹慎:“現在的問題仍舊是下決心。如果卡特總統在這個問題上下了決心,我想解決這個問題就比較容易了。”他接著問:“為了實現正常化,你認為應該做到什麼呢?”

布熱津斯基作了長篇答複,表示將信守《上海公報》,遵循隻有一個中國、解決台灣問題是你們自己的事這條原則。但他又說,美國還有一些曆史遺留問題要解決,即使實現了美中關係正常化,“我們對台灣的安全義務還要繼續下去”。

布熱津斯基的這番話基本上闡明了美方對實現雙方關係正常化的態度,也指出了日後談判中將會遇到的困難,表明症結還是台灣問題。鄧小平果斷地表示接受布熱津斯基的建議。他說:“我盼望著卡特總統下決心的那一天。”

隨後,鄧小平表述了中方對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原則立場,他說:“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問題對兩國來說是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兩國關係正常化和不正常化,性質不同。在經濟領域或其他方麵,相互受影響。談到正常化問題,我們觀點很明確,3個條件:斷交、撤軍、廢約。這3個條件都涉及台灣問題。我們不能有別的考慮,因為這涉及一個主權問題。日本方式是我們可以接受的最低方式。所謂日本方式,就是在正常化的條件下,我們同意日本同台灣之間商業、人員繼續往來。自《上海公報》發表以來已經5年多了,這個問題差不多討論了5年多。我們多次明確闡述了我們的立場。要中國承諾隻能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我們說不行。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其他國家無權幹涉。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解決台灣問題,那是中國自己的事。你們表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希望,你們可以說你們的話,但作為條件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