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我愛上了“同性”
你的困惑:有時候我覺得我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人,但有時候一些猛然閃現出來的想法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我竟然會對同性產生好感,類似於愛情的那種。現在,我甚至不知道我自己是喜歡男生還是女生。我個人認為我更喜歡同性。我是不是不正常?我心理變態嗎?
我來為你疏導:
心靈故事之→
小波是學校裏出了名的陽光男孩,不僅籃球打得好,而且學習也很好,很受學校老師的喜歡。
小波與大多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一樣,也有很多的煩惱,而且是關於情感方麵的。都說青春期的情感是青澀的、純潔的,然而小波卻不這樣認為,他甚至認為自己是個“變態”。
小波平日裏會收到很多“女球迷”送來的情書,她們都對小波有好感,希望可以與他在這個青澀的年代做男女朋友,這甚至遭到了學校很多男生的嫉妒。小波覺得自己是孤獨的,他有很多的煩惱卻不敢和別人說,即使是再好的朋友,因為,他終日苦惱的並不是和哪個女孩子交往,而是如何拒絕她們,還有更為重要的就是如何和班裏的那個“男孩”走得更近些。
是的,小波的心裏喜歡上了班裏的一個男孩,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他就開始注意起這個插班生。他從心底裏知道這樣是不正常的,但是他每天還是忍不住要偷看那個男孩幾眼,隻有那個男孩和他說一句話,他都會高光一整天,他覺得自己是“愛”上那個插班生了。為此,他很鄙視自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正常的人。
透視心靈深處→
同性戀,是指對同性之間產生愛情、性欲或戀慕,也就是說男人愛男人,女人愛女人,通常他們對異性不感興趣。同性戀一詞由一名德國醫生於1869年提出,早期性醫學將其稱變病理性。19世紀末,德意誌帝國規定從事男性同性性行為的行為者判處一年到四年的監禁;1975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公布同性戀不再是精神疾病;2001年我國的醫典藥典裏也先後把同性戀劃出了病態的範疇。雖然同性戀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仍屬少數,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神秘的群體,一個不能被完全接受的群體。但我們卻不能否認,他們的存在是正常的,不管是在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還是茹毛飲血的原始部落,同性戀現象都將普遍存在。據心理學研究顯示,每個人都有雙性戀的傾向,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同性戀的可能性。
那麼造成同性戀的原因是什麼?究竟性取向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是不可變的還是可選擇的?
據有關專家分析,同性戀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先天性因素,幼兒期的經曆和成年人的偶然際遇。
先天原因即生理基礎的不同,美國研究人員曾對同性戀患者進行解剖分析,發現同性戀者中樞神經主管性行為表現區域上,與異性戀者,有形態上的區別。同性戀患者在嗅到氣味後,大腦對性激素的反應與正常人是不同的,並且,男同性戀患者的差異比女性戀患者更為顯著。研究表明:同性戀有遺傳,而且血緣愈近發生同性戀的可能越大。有人對85對孿生子女進行調查,發現45對雙孿生子女同性戀的發生率為15%,而40對單孿生子女發生率達100%。
同性戀的產生原因很複雜,但更多的同性戀是後天逆轉的,與社會、家庭、某些因素影響而成。
第一、不當性啟蒙教育。在傳統的中國家庭,父母對於性避口不談,更不要說科學的性教育。還有的家長喜歡把孩子打扮成相反的性別,如男孩當女孩養,女孩當男孩養,使孩子不能對自己有正確的性別認識,長時間下去,孩子都容易產生同性戀傾向。
第二、由於父母離異,家庭破碎,孩子從小受不到同性親人的關愛,此時一旦有同性人與他們做親密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就會滿足他們內心情感的空虛及渴望關懷和愛,於是就會為得到愛,而不能自拔。有關調查顯示,小時候受到性侵犯是產生同性戀的又一大原因。對於女性來說,年幼時受到身邊成年男性的性侵犯,如鄰居、父親、哥哥、舅舅等本應該保護她們的人,她們就會從內心深處對男性失去信任和產生厭惡,從而轉向同性。對於男性來說,在他們還不了解性時,多次受到男性的侵犯,就會對自己的性別與身份感到混亂,在成年人的帶領下成為同性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