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環球飛行的經濟地理思考(1 / 3)

環球飛行的經濟地理思考

特稿

作者:姚士謀 黃錫疇 唐邦興 劉昌明

摘 要:30多年前,中美兩國地理學家克服外交上的重重障礙,實現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訪美與學術交流,此行被稱之為“破冰之旅”,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意義。在考察過程中,代表團成員注重從曆史發展與社會經濟的視角上看城市、看農場、看設施、看環境、看細節,研判美國城鄉現代化建設的麵貌與那些美中不足的問題,比較中美兩國城鎮化、現代化和研究領域的異同。並結合國情,對此次考察作了深刻的經濟地理思考,為如何借鑒他山之石發展我國的地理科學起了積極作用。

關鍵詞:破冰之旅;經濟地理;過度郊區化;精明增長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8-04(4)

時光流逝,歲月如夢,曆史事件,追憶如初。中國科學院地理代表團訪問美國雖然已過去了30年,但有關當時的背景、機緣、印記和探究卻是令人有極高價值的回顧和追尋的,也是令後人感到興趣濃濃的。

1 背景——令人驚喜的歲月

30多年前,中國與美國這兩個在世界上具有深遠影響的大國,還沒有正式建交。但是,在兩國地理學家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外交上的重重障礙與困難,實現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訪問美國與學術交流。陸大道院士和馬潤潮教授都稱之為“破冰之旅”,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意義。

1977年8月,美國地理學家一行10人,多次寫信給中國科學院和外交部獲得同意後,第一次訪問中國,受到了我國地理學界的領導和學者的熱情歡迎,他們深深感到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與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和必要的。美方訪問中國後深深感動,他們回國後得到很多大學和基金會的讚許,又熱情邀請中國地理學家10人,第二年即1978年秋天回訪了美國,並得到美方的全額資助,中國地理學代表團在美國考察了40天,訪問了20多個城市和許多大學及科研單位。

美國地理學家和美國朋友們,為了中國地理代表團訪問美國,精心策劃,專門安排了一次環球飛行的訪問考察路線。1978年9月中旬,代表團從北京,飛經法國巴黎,停留兩天後飛往華盛頓,在美國各地度過了將近40天的寶貴時光,又從美麗的夏威夷州的檀香山市飛抵日本東京,逗留兩天後方回到北京,行程兩萬多公裏。對於中國地理學家來說,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每個人當時那種興奮的心情,內心的喜悅和高興的情感自不待言。因為中美兩國,由於當時的美國政府敵視我國,50~70年代國際風雲變化中,兩國關係沒有正常化,撲朔迷離的黑夜一直延伸到改革個開放之初。後來由於小平同誌的英明果斷,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美國政府終於在1979年元月1日承認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我國正式建交了。因此,在建交前夕的1978年,中美兩國的地理學家實現了互訪,這種勝利果實真是來之不易啊!正如朝霞萬道的旭日一同照亮了太平洋東西兩岸的偉大國家,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正如長江和密西西比河河水永流不斷!

2 印象——城市發展的內涵

雖然我們地理代表團在美國訪問考察的時間僅有40天,但我們每到一處都得到很多美國地理學家和美籍華人的熱情接待與介紹,在專業知識方麵所獲甚豐。同時由於各地美國朋友與我們的友好相處,我們在整個考察過程中,更注重從曆史發展與社會經濟的視角上看城市、看農場、看設施、看環境、看細節,研判美國城鄉現代化建設的麵貌與那些美中不足的問題,比較中美兩國城鎮化、現代化和研究領域的異同。在1978秋的40天訪問考察中,特別是城市發展內涵上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2.1 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個性塑造

美國建國時間不長(從1976年美國獨立以來),僅有230多年的曆史,但美國工業化、城市化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進入了成熟期,現代化水平與環境衛生等方麵卻領先全球。沒有去美國之前,總認為美國城市現代化的標誌就是摩天大樓、花園廣場、繁華馬路、豪華別墅等;其實這僅僅是一個方麵,但並不是全部,也不是美國城市現代化的真正內涵。

美國在世界上還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以歐洲文明為起點,在一張白紙上畫上了美麗的彩畫!就城市發展而言,比較合理地界定城市功能定位,突出城市個性,不盲目追求著城市發展規模。如美國首都華盛頓,功能單一、分工合理,就是政治性的首都,城市人口僅70多萬,50年內增加不到6萬人,不像我國的北京,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經濟、交通、文化科學的中心,功能越來越多,人口規模越來越大,城市用地不集約化,城市建築比較單調,城市不斷向四麵八方蔓延擴張,已經無法控製了?!

紐約市為美國最大的城市和國際性城市,是全球金融、貿易港口和文化信息的中心,集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但紐約州首府不設於此,仿佛經濟就是要遠離政治。馬裏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是一個人口不到四萬人的古鎮,擁有古老而知名的美國海軍學院。其實美國很多州的州政府都設在名不見經傳的小城鎮,不像我國大多數的省會城市新的領導都在“做大做強”,人口100萬以上,遠沒有個底?而且“城市病”(交通、環境汙染與噪聲)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