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機智的少年 1.
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心信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
做懂事的孩子
19世紀60年代中葉,中華民族在封建統治者的黑暗統治下,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清王朝的利斧刀矛和帝國主義列強的洋槍大炮,聯合殘殺著我國同胞。一場轟轟烈烈,堅持了十餘年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被絞殺了。
在廣東省香山縣,即今中山市美麗貧困的翠亨村裏,絕大多數都過著食不裹腹,衣不蔽體的窮苦生活。
翠亨村是廣東省香山縣一個不足百戶的小村子。它在香山縣東南,離澳門37公裏,背山臨海,村前有小溪流過,樹木蒼翠,風景優美。
但是,村裏的土地多為沙質,居民主要以種植水稻及雜糧,產量甚低,因此村民大多外出謀生。
孫中山一家,大約是在明代由廣東東莞遷居到廣東香山的。孫中山的祖上一直沒有出過什麼大人物。
他的曾祖父孫恒輝,是個農民,有田產十餘畝,算得上一個自耕農,家境並不富有。
他的祖父孫敬賢,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生活十分艱苦。成年後,繼承父親遺留下來的數畝田產。
後來,因為迷信風水,希望找到風水寶地,讓祖先安眠,永保子孫昌盛,為此,花費了不少錢財,致使本來就相當困苦的家境,雪上加霜,更加貧困。孫敬賢有三個兒子,即孫中山的父親孫達成,二叔孫學成,三叔孫觀成。
1813年,孫中山的祖父孫敬賢生下長子孫達成,未及孫達成成年,家中田產已變賣幹淨,生活日漸困苦。為生計所迫,孫達成在16歲那年就到澳門的鞋店去學徒。
三年辛苦的學徒生涯期滿後,在澳門一家葡萄牙人開的鞋店當鞋匠,每月工資四元錢。這期間還學過裁縫,在澳門一共待了16年。
如此數年,一直到1846年,也就的孫達成33歲時,才返回故裏,與鄰鄉楊家女兒結婚。
妻子是附近隔田鄉,即今崖口鄉楊勝輝的女兒,結婚那年楊氏才18歲。在早婚成風、多子多福觀念盛行的舊時代,一個男人直到33歲才成家,多半的原因是因為貧窮,孫達成的晚婚也是因為貧困。
除了孫達成外,孫敬賢還有兩個兒子孫學成、孫觀成,他們都因生活貧苦而各自丟下妻子到海外謀生。
但是,孫學成1864年在上海附近的洋麵上遇難,孫觀成在1867年死於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礦區。孫達成夫婦又承擔起照料兩個弟媳的責任,因此生活更加拮據。
孫達成麵長顴高,眉毛濃長,雙目炯炯,平素總是穿著粗布衣裳,留著長辮子,很有長者風度。
孫達成時常吸著煙草,坐在家門前那棵大榕樹下,或一個人靜靜坐著,或向來聚堆聊天的鄰裏好友講一些有趣的曆史掌故和在澳門的見聞。
說起孫中山的父母,現在所知的情況並不多。隻知道兩個人都是貧苦人家的子女,都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但是,兩個人都是忠厚老實、勤勞節儉、待人誠摯、無不良嗜好、無非分之想的正派人。
關於孫達成,孫中山的好友陳少白記載說:他“人很好,什麼嗜好都沒有”。
楊鶴齡是孫中山早年革命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人物,他的兒子楊誌剛說到孫達成時,稱孫達成顴骨很高,兩眼炯炯有神,頭發與眉毛都很長。穿一身粗布衣服,有時也穿鞋子。
楊鶴齡經常坐在屋子前麵的大榕樹下休息,一邊吸旱煙,一邊想著自己的心事。他心地善良,待人誠懇。
孫中山的姐姐孫妙茜也回憶說:父親為人最和平忠厚,而且公正廉明,因此村裏的人們都十分的敬重他。隻是因為家裏比較窮,一年四季都要為生計操勞,很少休息。
孫中山的好友美國人林百克這樣記述:“中山說起他父親寄寓澳門的時候,作者想到澳門羅網的可怕,預料他不免要鑽進去,以為孫翁也象普通的中國人一樣愛尋快樂。作者問中山道:‘你的父親在澳門居住了多少年?’他答道:‘據我所知,他住在那裏並不長久,因為他害了思鄉病,渴望著翠亨,這是因為他重視對家庭的責任的緣故。’他父親能夠把家庭的責任,看得比澳門的快樂還要注重,還要有趣。孫翁回家,和那些花淨了錢,落魄歸家的敗家子不同。他在澳門經營縫紉工業,很順利,既盡了責任,又賺了些錢。”
孫達成夫人楊氏溫雅端莊,眉清目秀,纏著一雙小腳,為人善良寬厚。
關於孫中山的母親楊氏,村裏的人曾經聽楊鶴齡說過:“是一位賢妻良母,妯娌關係很好。
孫達成供兩個弟弟孫學成、孫觀成出外謀生,學成死於上海,其妻程氏在家;觀成死於美洲,其妻譚氏改嫁。
平時楊氏和程氏感情很好,對改嫁的譚氏亦難舍難分。翠亨村人都說達成娶得好老婆。”
從後麵我們所敘述的孫中山童年、少年時代的事跡來看,楊氏是一個稱職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