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1 / 3)

第一部分

北印度的坦尼沙王國

公元6世紀末,北印度的坦尼沙逐漸強大。它位於薩特列日河與朱木拿河之間的肥沃溪穀中,是外族征服印度的戰略要地,也是印度到克什米爾和喀布爾商道的必經之路。坦尼沙的統治者利用其有利地位,與喜馬拉雅山麓區、旁遮普區和信德區進行交易,用其糧食、手工業品交換軍隊的武器將備。

6世紀末,喜增王的父親光增王得到曲女城王的支持,以其裝備精良的軍隊和資財,開始向較弱鄰國發動進攻。

喜增王即位後,依靠強大的武裝力量,先後打敗了摩臘婆、喬陀,於641年創立了一個北至喜馬拉雅山,南到民陀山和南摩多河,東抵迦摩縷波的國家,首都建於恒河西岸的曲女城。喜增王曾試圖向德幹地區護張勢力,但遭到失敗。喜增的使團於641年曾前往中國,兩年後偕中國使團回國。

在喜增王死後第2年,中國的第2個使團抵達,然而遭到攻擊,使團成員被殺,隻有團長玄策幸免於難。他逃到尼泊爾,召集軍隊回擊印度,將國王阿羅那順擒往中國。曲女城由於與中國交戰而削弱,舊日的藩臣不再承認曲女城的君主,於是國家瓦解。8世紀初,阿拉伯人出現於信德。阿拉伯人大規模對外擴張

自第2任哈裏發歐默爾統治時期,阿拉伯對拜占庭和伊朗進行了大規模的征服戰爭。

636年4月,號稱“安拉之劍”的哈立德大將率2500騎兵進攻敘利亞。8月,雙方軍隊會戰於約旦河支流雅姆克河畔,阿拉伯粉碎了拜占庭的5萬軍隊,占領了大馬士革,並趁勢攻陷安條克、阿勒頗等城,占領了敘利亞全境。

638年,阿拉伯人進入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不久又全部占領巴勒斯坦。雅姆克河戰役後,歐默爾集中主力部隊進攻伊朗。636年,阿拉伯騎兵在幼發拉底河畔卡迪西亞地方擊潰伊朗軍隊,次年占領伊朗首府泰西封。624年雙方軍隊又會戰於尼哈溫,伊軍大敗,薩珊王朝滅亡。歐默爾派遣另一員大將阿穆爾進攻埃及,於642年攻占開羅,拜占庭海軍在亞曆山大裏亞投降。645年,阿拉伯人又占領昔蘭尼加和利比亞。

7世紀末到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分兵兩路,揮戈東西,繼續進行大規模擴張。664~674年,1.7萬名阿拉伯騎兵穿過兩河流域,先後攻克喀布爾、布哈拉和撒馬爾罕,接著占領了印度河流域的中亞。

西路大軍多次進攻君士坦丁堡,698年攻陷迦太基,消滅了拜占庭在北非的殘餘勢力。之後降服了當地柏爾人,並以他們為主力組成騎兵隊,越過直布羅陀海峽,於次年滅了西哥特王國,迅速征服比利牛斯半島。爾後又進攻法國南部,於732年普瓦提埃戰役中,被法蘭克軍隊擊敗。阿拉伯人長達一個世紀的對外征服,為帝國疆域的擴大奠定了基礎。阿拉伯倭馬亞王朝的興衰

公元656年,穆罕默德的女婿阿裏當選為第4任哈裏發後,以敘利亞總督摩阿維亞為代表的倭馬亞貴族拒絕承認阿裏政權,雙方爆發內戰。661年阿裏被殺,敘利亞和埃及的大貴族擁立摩阿維亞為哈裏發,建立敘馬亞王朝,定都大馬士革,哈裏發從此成為世襲。蘇非揚家族和麥爾汪家族共掌王朝大權。

王朝在鞏固內部以後,遂即開始對外擴張。664年占領喀布爾。674年越過阿姆河,先後占領布哈拉和撒馬爾罕。669~678年,對君士坦丁堡發動一係列進攻。684年摩阿維亞二世死後,麥爾汪一世立為哈裏發,蘇非揚家族統治告終。

在馬立克統治下,王朝的擴張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穆斯林軍隊侵入北非,698年攻陷迦太基,又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侵占西班牙大部分地區和中亞的大部分地區。8世紀中葉,國家的疆域西起大西洋,東到印度河,形成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交界處的帝國。

長期的對外征服,激起各地區人民的反抗,從而為阿拉伯貴族反對王朝所利用。750年,阿布·阿拔斯在庫法稱哈裏發,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柬埔寨吳哥王朝的興衰

8世紀末,柬埔寨遭到爪哇人的入侵,國王被殺。9世紀初重新獲得獨立。

前王子耶跋摩二世在位時,定都於今吳哥東北的考倫山上,開始了吳哥王朝的統治。9世紀後半期至11世紀是吳哥王朝的早期,吳哥城開始建成並成為國都。在這裏修建有寺院和水力工程。

11世紀初,出身於馬來亞王族的蘇耶跋摩一世奪取王位,並擴展勢力到循公河下遊和老撾的琅勃拉耶,強令被征服地區的王公效忠,按期進獻珍寶。他繼續修建王公的宮廷。

12世紀~13世紀是吳哥王朝的極盛時期,蘇耶跋摩二世時代國力強大,有戰象20萬頭,版圖“東到海,西接浦甘,南抵加羅希”,並與中國有密切往來。其間與李朝越南爭奪,1145年曾一度占領占婆首都佛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