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完片擔保的“產業”價值(1 / 1)

完片擔保的“產業”價值

專欄

“沒標準”是中國電影屢被金融界詬病之處,而完片擔保公司的評估流程正好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標準化的問題。

2015年伊始,世界著名的完片擔保公司Film Finance宣布落戶上海自貿區。雖然這條新聞在媒體上未能引起太多波瀾,但在筆者看來,國際主流的完片擔保機製被引入中國電影業可謂裏程碑事件。

電影行業要發展,不能隻靠自體循環,尋求金融資本的支持是必然趨勢。然而這些年來,湧入電影的投資者先以煤老板為代表,隨後是房地產商和互聯網公司,金融機構卻一直冷靜旁觀。根本原因在於:金融安全直接關係國家的經濟、政治穩定,因此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基本都采納了國際化的風險管控規則。最常見的是:擔保或保險。而完片擔保,就是一種為獨立製片從銀行獲得貸款而專門設計的保險產品。

有很多製片人說,現在中國電影市場熱錢這麼多,何必還要費勁走先完片擔保、再銀行貸款這條路?

首先,從資金成本來說,銀行貸款的利息僅比基準利率稍高,相比基金等當前活躍於電影行業的資金渠道無疑要“便宜”得多。其次,對於多數非專業投資人而言,電影製作的很多環節都是看不清、也算不清的。申請完片擔保的過程,本身就會要求項目製作管理及流程規範化,這無疑能幫助投資人更好地對項目進行商業判斷,使電影投資的決策更加簡單透明。一旦超支超期,完片擔保公司會承擔相應的超支,或者會接手項目以保證製作周期和控製預算。

第三,目前中國電影行業仍以大量的獨立製片公司為主,真正接近好萊塢Studio式的大公司還未出現。完片擔保公司正是為獨立製片提供支持和幫助的金融機構。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持續的高速發展刺激了電影製片業的增長,可增長並不意味著管理水平同步提高。相反,因為獲得投資空前容易,且投資者大多外行,電影製作管理即便漏洞頻出,也不用擔憂下一部找不到錢。不過,投資者雖有投機性,但終歸不是傻子,稍有邏輯能力的人都可以想見,長此以往,中國的電影行業會走向何方?

“沒標準”是中國電影屢被金融界詬病之處,完片擔保公司的評估流程正好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標準化問題,其要求製片人提交劇本、預算、周期、日進度、周成本支出等文件,且對每樣文件都有專業化的要求。這迫使製片、創作團隊須在開拍前就把案頭工作做足做透,而非倉促開機,發生問題後才將就補漏,最後超支超期或者是得到一個偏離預期的產品。

產業需建立在精細分工、高效合作的基礎上,產業鏈上也須有彼此製衡、支持的要素。引進完片擔保製度的最大意義在於其能作為投資、製作之外的第三方勢力推動整個電影製作行業的意識轉變,逐步形成以製度和流程確保品質,而非把賭注全壓在主創個人的良心和運氣上。這樣的規範化才能帶來更多金融機構的資源介入,在增勢依然可觀的電影放映市場合力下,電影製片業才會向真正的“產業標準”邁進。

當然,完片擔保製度也有局限——首先,片方需支付保險金,這會增加項目成本,但相比超支超期可能帶來的損失,這無疑是小錢。其次,對於“任性”慣了的人來說,接受質詢和約束注定不會舒服。但是,如果中國電影真想變成產業,那就必須得接受產業化的挑戰。電影,從來就不隻是講個故事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