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藏區金融體係發展探討(1 / 1)

中國藏區金融體係發展探討

論點摘編

蔣霞在《民族學刊》2014年第6期上發表文章,中國藏區長期以來由中央財政支持,金融發展滯後,金融對經濟的貢獻嚴重不足。當前藏區處於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發展的轉型時期,有必要改進藏區的金融體係。通過比較藏區和其他民族地區自治區銀行、證券、保險業機構網點數據,發現當前藏區金融體係的特征主要表現為:機構種類單一、網點少、服務品種少、配套服務欠缺、民間金融活躍。這些特點導致藏區金融行業競爭不足、創新乏力、貸存比低、銀行惜貸、風險大、無法引領經濟快速發展等問題。藏區金融體係的發展方向應為:引入全國性商業銀行,組建地方性商業銀行,縣域及以下地區組建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規範民間金融,製定特殊利率、信貸、稅收等政策,加強信用環境建設以及擔保、保險、直接融資、拍賣市場等金融配套服務。

拉卜楞屬寺在安多藏區的地域擴展研究

梁姍姍在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上發表文章,1709年第一世嘉木樣阿旺宋哲大師創建拉卜楞寺,它以夏河地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將政教勢力先後向大夏河、洮河、白龍江等流域以及青海、四川地區擴展,逐漸成為安多藏區最大的政教集團之一。屬寺的確立是藏傳佛教各派別地域擴展的標誌,拉卜楞屬寺在安多藏區的空間分布基本維持在甘、青、川交界一帶,至清末民初基本定型。其地域擴展經曆了早期在卓尼、大夏河等地區擴展勢力的艱辛,後期在安多藏區全麵開拓,以及民國時期緩慢發展的三大曆史階段。

試論宋代河湟地區佛教的發展

張雖旺和王啟龍在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上發表文章,由於資料的缺乏,現代研究一般認為唃廝囉政權時期河湟地區的佛教屬於藏傳佛教的範疇,或者認為受到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影響。文章通過對曆史資料的分析,比較了吐蕃佛教和漢傳佛教在河湟地區的影響,認為宋代河湟流域的佛教發展有兩種不同的方式,首先是漢傳佛教繼續傳播,而另一傳播方式是在藏族中用藏語傳播的深受漢傳佛教禪宗影響但不同於藏傳佛教的佛教,即曆史上的藏語係佛教。自元代開始河湟地區藏族中傳播的佛教融入了藏傳佛教,特別是明末清初時期,隨著藏傳佛教教派在河湟流域的傳播,河湟流域藏族中傳播的藏語係佛教也就逐漸融入藏傳佛教體係了,可見河湟地區的佛教歸為曆史上的藏語係佛教。

敦煌等地在吐蕃時期的藏漢音樂文化交流研究

林裕春在《民族音樂》2014年第5期上發表文章,古代民族間的戰爭與侵略形成了民族遷移,並促進了民族間的音樂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內形成大規模的相互交流,這些交流和影響在敦煌壁畫、石窟古文獻、民間保存的樂器和寺院的佛經中均留下痕跡。以敦煌等地為中心的河隴地區,在吐蕃時期的漢藏音樂文化交流中達到“繁榮”的狀態,並在這一片地區的各個階層中流行起吐蕃民間舞。另外,在吐蕃時期的壁畫中還能找到藏族傳統鼓舞的前身,而當時漢地流行的樂器被用於吐蕃軍樂隊中並在戶外、行進之時表演。因為吐蕃統治者對佛教的重視,唐朝僧人伴以音樂進行佛教傳播,故僧人們在唐朝與吐蕃兩地傳播佛教的同時也傳播了音樂,同時促成了藏戲的發展繁榮。吐蕃政權崩潰後,有相當部分的吐蕃後裔留在了河隴一帶,構成了今天甘青一帶藏族的最早先民,吐蕃向東發展史也是一部民族融合史。

西藏茶館及其社會空間

趙國棟在《西藏研究》2014年第6期上發表文章,西藏茶館有著悠久的曆史,其產生發展的具體信息還需要深入研究。根據西藏傳統茶文化的特色,我們將西藏茶館區分為“酥油茶館”和“甜茶館”。前者提供酥油茶和清茶,而不提供甜茶;後者以出售甜茶為主,現時兼售酥油茶和清茶。甜茶在西藏出現和傳播之前,是否已經有了以酥油茶、清茶為主的茶館也尚待進一步考證。西藏茶館不但是飲茶的地方,更是一個社會空間,在這裏人們可以形成初級群體關係,可以放鬆休閑,更主要的是茶館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有效地促進了西藏農牧區社會的整合。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何平衡好市場空間與社會空間中茶館的發展,將是一個重要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