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戰爭故事會 第一部分
祖魯戰爭
近代戰爭始於19世紀中葉,近代戰爭的特點是侵略和反侵略,壓迫和反壓迫,殖民擴張和反殖民的鬥爭。近代戰爭的總趨勢是正義戰勝邪惡,理智戰爭愚昧。祖魯戰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帷幕。
祖魯戰爭指19世紀30~80年代南非祖魯諸部落(祖魯人、阿馬祖魯人)與布爾入侵者和英國入侵者進行的戰爭。開普殖民地的布爾人因受到英國當局壓迫,從1836年起,大批居民開始向北——奧蘭治河流域和納塔爾省遷移。1838年2月,布爾人在向納塔爾遷移時,遭到以首領丁幹為首的祖魯人的武裝抵抗。根據各種文獻資料的記載,祖魯人的軍隊人數為1.5~3萬人,其裝備有衝鋒標槍和大盾牌。他們雖遭火器的大量殺傷,但仍然勇敢地接近敵人,力圖迫使進行白刃戰。1838年12月16日,祖魯軍在因科馬河附近的一次決戰中失敗,損失3000餘人。丁幹被迫將土格拉河以南的領土讓給布爾人。布爾人深怕祖魯軍事組織迅速恢複,便在氏族部落貴族中挑起內訌,並支持丁幹之弟潘達謀求權位。1840年1月,布爾人幫助潘達消滅了丁幹部隊,2月份宣布潘達為祖魯人的“國王”,從而取得了土格拉河和黑烏姆福洛濟河之間的割地。然而,布爾人在這裏建立的共和國也未能長久存在。1843年,沿土格拉河的納塔爾被英國殖民者占領。
其後,潘達的兒子開芝瓦約成為丁幹的繼承人,他把各部落團結在一起,率領祖魯人同外來征服者進行鬥爭。他於1856年執政之初,就著手進行祖魯軍隊的重建、裝備和訓練工作。1878年12月,英國駐南非高級官員弗裏爾向開芝瓦約提出最後通牒,要求解散軍隊,準許英國總督進駐南非並有權控製祖魯人的行動。開芝瓦約謀求通過和平談判來避免戰爭的努力,未能取得成效。
1879年1月11日,英軍在切爾姆斯福德勳爵的指揮下,成3路縱隊越過土格拉河。祖魯軍隊共約2.5萬人,但隻有少部分人裝備了火槍。1月22日,祖魯人隱蔽地包圍了英軍部署在伊散都納山下的一個縱隊,並突然向其發起進攻。他們冒著疾風般的槍炮火力衝入敵兵營,與敵展開白刃戰,殲滅了800多名英國士兵和100多名輔助“土著軍”的非洲士兵。祖魯軍損失了3000人。祖魯人殲滅英軍縱隊,是非洲人民反對殖民主義鬥爭史上的最光輝的一頁。南非共和國的民主力量把12月16日作為非洲人民英勇抵抗外來侵略者的象征來慶祝;而殖民者則把這一天當作國家最重大的節日,即白人戰勝黑人的紀念日。
祖魯人戰勝英國軍之後,開芝瓦約力圖和平解決同英國當局的爭端。英國人拒絕任何談判,將軍隊人數增加到2萬,配備36門火炮。在後來的軍事行動中,祖魯人又幾次打敗英軍。兩軍於1879年7月4日在烏倫底村附近進行的戰役,決定了戰爭的結局。在開闊地上,5000支火槍和一些火炮的火力使祖魯人無法進行白刃戰。祖魯人的攻擊在英軍方陣前30米處受挫,當時就犧牲近2300人。祖魯軍最後被英國騎兵所殲滅。英國討伐隊在對祖魯各部落推行“綏靖”時,打死和俘虜成千上萬的人,燒毀村莊,趕走牲畜。並把全國分裂成13個單獨存在的“國家”,他們之間又經常被挑動進行內戰。英國殖民者使這個國家陷入一蹶不振之後,便於1887年正式將它並入納塔爾殖民地,稱為“祖魯蘭”。
祖魯人為爭取自由獨立而進行的英勇鬥爭,引起各國報刊廣泛的反響,並得到了西方和俄國進步力量的同情。恩格斯指出,用長矛和投槍武裝起來的祖魯人,在與英國步兵交戰時“不止一次打散英軍隊伍,甚至使英軍潰退,盡管在武器上非常懸殊”。虎門抗英之戰
虎門位於中國廣東珠江口內,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虎門附近築有南山、鎮遠、威遠、靖遠4座炮台,在珠江中的上橫檔、永安炮台,另在虎門上遊還有大虎山、鞏固、蕉門諸炮台。
1841年1月,道光皇帝得知沙角、大角兩炮台失守和英軍占據香港後,十分震怒,下旨對英作戰,並征調湖南、四川、貴州、江西等省兵丁趕往廣東。
2月中旬,英軍探知清廷已在調兵遣將的消息後,決定先發製人,搶在中國援兵到達廣東之前進攻虎門和廣州。2月19日,英軍艦船在虎門口集結,作臨戰準備和周密偵察,發現清軍在下橫檔島尚未設防。於是,英船“複仇神”號帶領舢舨隊於23日衝進三門口內,破除了攔江木柵。25日下午,“複仇神”號又將由150名步兵組成的掩護隊和攜帶3門臼炮的炮兵隊運到下橫檔島,並在島上架起了火炮。
2月26日晨,下橫檔島上的英軍首先開炮射擊,壓製橫檔、永安兩炮台。英國軍艦“威裏士厘”號、“前鋒”號、“鱷魚”號、“硫磺”號等,趁上午漲潮時從西航道逆流而上,炮擊橫檔和永安炮台,並壓製蘆灣山上的鞏固炮台。約於13時30分,“複仇神”號和“馬達加斯加”號2艘英國艦船運送登陸兵迂回到上橫檔島的後麵順利上岸。經過激戰,守軍300餘人傷亡,一部被俘,少數人突圍,永安、橫檔兩炮台被敵占領。
與此同時,有6艘英軍艦船進攻東岸。由於風潮不順,直到11時30分,2艘最大的英艦才乘漲潮之機抵達距岸約500米處,以右舷炮射擊威遠、靖遠炮台,其他敵艦炮擊鎮遠、南山等炮台。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靖遠炮台指揮士兵沉著還擊。英軍士兵在艦炮的有力掩護下開始登岸,並從側後攻擊炮台。守軍堅持一個半小時後,鎮遠炮台首先不支,開始潰退;接著,靖遠、威遠兩炮台也先後失陷。關天培雖“創痕遍體,血透衣襟”,但仍奮力殺敵,終因力戰不敵而壯烈犧牲。
當日16時許,另一部英軍開始進攻西岸的鞏固炮台,守軍未予認真抵抗就四散逃命。英軍攻占炮台後,將其炸毀。至此,虎門、橫檔地區的炮台除大虎山外全部失守。英軍還派汽艇排除了江中木樁,切斷了鐵鏈,疏通了航道。
2月27日,英國軍艦“加略普”號、“前鋒”號、“鱷魚”號、“摩底士底”號、“硫磺”號以及兩艘汽船溯江而上,大虎山炮台守軍不戰自棄。英軍長驅直入,中午就開始進攻烏湧炮台。該地守軍1600人在湖南提督祥福率領下奮力抵抗,但因江水上漲,炮位多數被淹,隻得用鳥槍射擊。後彈藥用盡,祥福以下500餘名官兵戰死,其餘潰散。英軍奪占烏湧炮台後,在其附近江麵停泊的40艘中國兵船也被英艦擊敗,林則徐主持購置並精心改造的大型戰艦“截殺”號也成了英軍的戰利品。
3月2日,英軍攻占獵德炮台;3日,又占定功炮台。英艦在二沙尾、大黃滘遊弋,嚴重威脅廣州的安全。克裏木戰爭
克裏木戰爭即東方戰爭,是俄國與同盟國爭奪近東統治權的戰爭。19世紀中葉前夕,歐洲各資本主義國家,首先是大不列顛和法國,都加緊了在近東的擴張,以奪取新的市場和獲得殖民地。西方列強的擴張意圖遭到了俄國的反對,當時,俄國正力圖維護它在黑海地區的經濟和政治利益,鞏固它在巴爾幹和外高加索的地位。土耳其反動勢力在一些西方外交家的慫恿下,也在醞釀計劃,想從俄國手中奪走克裏木和高加索。東正教與天主教之間1852年在巴勒斯坦的“聖地”歸屬權問題上的爭執,成為克裏木戰爭的導火線。
1853年2月,尼古拉一世派遣他的特使緬施科夫海軍上將前往伊斯坦布爾,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認俄皇對蘇丹統治下的東正教臣民有特別保護權。土耳其自恃有同盟國撐腰,於1853年5月拒絕了俄國的最後通牒,並允許英法聯合分艦隊進入達達尼爾海峽。俄國遂與土耳其斷交,並於1853年7月3日派兵進駐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多瑙河公國。1853年10月9日,土耳其蘇丹阿卜杜·麥吉德在大不列顛和法國的支持下要求俄國歸還這兩個公國,並於10月16日對俄國宣戰。1853年11月1日,俄國宣布與土耳其處於戰爭狀態。在多瑙河戰區,土耳其集中了駐克裏木土軍總司令奧美爾·帕夏元帥約15萬人的部隊與哥爾查科夫將軍8.2萬人的俄軍相對峙。
在黑海,局勢對俄國較為有利。俄國艦隊比土耳其艦隊強大得多,因此,不僅可以積極利用它來對付土耳其的海上兵力,而且還可以積極利用它來協助陸軍的行動。對峙雙方都沒有製訂具體的戰爭計劃。俄國政府認為,事態不會發展成為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可以限製在軍事威脅的範圍內。因此,俄軍統帥部出兵多瑙河兩公國之後,遂在巴爾幹采取了觀望的態度。土軍盡管在兵力上占頗大優勢,但其統帥部認為還是等盟國參戰為妥。在高加索,俄軍的絕大部分部隊被調去鎮壓山地居民的起義,隻剩下有限兵力防衛與土耳其的接壤邊界。因此,為了對付阿勃迪一帕夏的近10萬人的土軍,俄國匆忙組建了一個3萬人的軍隊,由別布托夫將軍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