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星球縮影 1.
太陽的極羽
發生日食的時候,“黑太陽”周圍有一團白色光圈,並在太陽的上下兩極地區,光圈內竟排列著一道S散狀羽毛樣的東西,這些羽毛是怎麼回事呢?
這要先從日冕說起。在日全食發生時,平時看不到的太陽大氣層就暴露出來了,它就是日冕。日冕可從太陽色球邊緣向外延伸到幾個太陽半徑處,甚至更遠。
在太陽活動極盛時期,日冕的形狀是明亮的、有規則的,近於圓形,精細結構(比如極羽)並不顯著。可是在太陽活動的極衰時期,就其整體來說,日冕沒有那樣明亮;但在日麵赤道附近,日冕的光芒底層卻在擴大,上麵分成絲樓,呈刀劍狀伸向幾倍太陽直徑那樣遠的地方。除了上述特征之外,極衰期的日冕往往在兩極表現出一種像刷子上的一簇簇羽毛樣的結構,人們叫它極羽。極羽現已被科學家們歸納為日冕中比背景更亮的兩種延伸結構之一,出現在日麵的兩極區域。它的性質人們還未完全弄清,一般認為,聚集在太陽極區的日冕等離於氣體,由起著側壁作用的磁場維持其流體靜力學平衡,並因此形成極羽。極羽的形狀酷似磁石兩極附近的鐵屑組成的圖案,這種沿著磁力線的分布說明太陽有極性磁場,並可據此畫出太陽的偶極磁場來。
太陽的日珥
和人類關係最密切的太陽本身有著數不清的謎,日珥之謎就是其中的一個。在發生日全食時,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色球層中不時有巨大的氣柱騰空而起,像一個個鮮紅的火舌,這就是日珥。
日珥一般長達20萬公裏,厚約5000公裏,其騰空高度可達幾萬到幾十萬公裏,甚至百萬公裏以上,日珥可分為三類:寧靜日珥、活動日珥和爆發日珥。寧靜日珥噴發速度達每秒10多公裏,能存在幾個月之久;而爆發日珥的噴射速度每秒鍾可達幾百公裏,但存在時間極短。
由於日珥騰空高度有時達數百萬公裏,實際上它已進入日冕層。日冕層的溫度極高,甚至可達一百萬度以上,日珥的溫度也很高,在一萬度左右。它們不僅溫度差別懸殊,密度差別也很大,日珥的密度是日冕的幾千倍,令人奇怪的是,當日珥衝入日冕層時,既不墜落,也不消融,而是能和平相處在一起。有科學家解釋,太陽磁場具有隔熱作用,它包裹住日珥,使兩者無法進行熱量交換。但是,人們發現,有些日珥並非是從大氣層的低層噴射上去的,而是在日冕高溫層中“凝結”出來的,而有些日珥還在頃刻間就燒完乃至全無蹤影,這種凝結現象和突變現象讓人無法解釋。
此外,空天一物的日冕怎麼會突然出現日珥呢?據計算,全部日冕的物質也不夠凝結成幾個大日珥,它們很可能是取自色球的物質。但這些猜測尚未得到證實,關於日珥的一切還是個謎。
太陽的黑子
1610年,伽利略發現了太陽黑子現象。從此,人類開始了對太陽黑子活動的探索。
1926年,德國的天文愛好者施瓦貝發現每經過約11年,太陽活動就很激烈,黑於數目增加,有時可以看到四五群黑子,這時稱作“黑子極大”;接著衰弱,到極衰弱,到後來太陽幾乎沒有一個黑子。因此,每經過11年,就稱作一個“太陽黑子周”。
國際天文學界為黑子變化周期進行了排序,從1755年開始的那個11年稱作第一個黑子周,1998年進入第23個黑子周。
1861年,德國天文學家施珀雷爾發現,黑子出現是遵從一定規律的:每個周期開始,黑子與赤道有段距離,然後向低緯度區發展,每個周期終了時,新的黑子又出現在高緯區,新的周期也就開始了。
20世紀初,美國天文學家海耳研究黑子的磁性,發現磁性由強到弱直至消失的周期恰好是黑子周期的2倍,即22年。人們將這個周期稱作磁周期或海耳周期。
但也有人對太陽黑子活動周期持續的時間提出異議。19世紀80年代,德國天文學家斯波勒發現1645~1715年裏,人們很少看到太陽黑子活動,緊接著,英國天文學家蒙德爾指出,這70年太陽活動一直處於極低水平,太陽黑子平均數比通常11年周期中黑子極少的年份還要少,有時連續多年竟連一個黑子也沒有。被稱為“蒙德爾極小期”。
關於太陽黑子活動周期問題,爭論一直在繼續,新觀點不斷湧現。
太陽的極光
太陽極光是原子與分子在地球大氣層最上層(距離地麵100~200公裏處的高空)運作激發的光學現象。由於太陽的激烈活動,放射出無數的帶電微粒,當帶電微粒流射向地球進入地球磁場的作用範圍時,受地球磁場的影響,便沿著地球磁力線高速進入到南北磁極附近的高層大氣中,與氧原子、氮分子等質點碰撞,因而產生了“電磁風暴”和“可見光”的現象,就成了眾所矚目的“極光”。
極光最常出沒在南北磁緯度67°附近的兩個環狀帶區域內,分別稱作南極光區和北極光區。北半球以阿拉斯加、北加拿大、西伯利亞、格陵蘭冰島南端與挪威北海岸為主;而南半球則集中在南極洲附近。
極光沒有固定的形態、顏色也不盡相同,顏色以綠、白、黃、藍居多,偶爾也會呈現豔麗的洪紫色,曼妙多姿又神秘難測。
一般來說,極光的形態可分為弧狀極光、帶狀極光、幕狀極光、放射狀極光等四種。在北部出現的稱為北極光,在南部出現的則稱為南極光。
雖然目前科學家已大至了解極光,但極光仍留下許多難解的問題值得人類繼續去探索。
月球上的飛機與建築
1987年3月,前蘇聯太空科學家利用人造衛星拍攝月球背麵時,在一個火山口赫然發現了一架飛機。這架飛機機身和機翼上有明顯的美國空軍標誌。經過科學家認真鑒定論證,確認這架飛機就是美國失蹤30多年的轟炸機。
1988年7月,前蘇聯再次利用人造衛星拍攝月球表麵時,發現這架飛機卻又消失得無影無蹤。
那麼,這架飛機哪兒去了呢?
人們根據分析推測,這架飛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外星人劫持到月球上去的,後來又將這架飛機轉移了。
1966年11月20日,美國“月球軌道環行器2號”拍攝月球表麵,意外地發現照片展示靜海處有7座清晰可見的塔狀建築物,高度相當於地球上15層的大樓,形狀與埃及的金字塔群極其相似。
在研究照片後,美國波音飛機公司研究所的威廉·布萊亞博士與前蘇聯空間工程學家亞曆山大·阿布拉莫夫運用幾何分析的結果,得出相同意見,確信這些塔狀建築群絕不是漫不經心之作,而是精心築成。
月球的輝光
人類在地球上觀測月亮,總能發現月亮帶著淡淡的黃色光暈。可是當人類到那裏實地考察時才發現,月球其實是個死寂的世界。但月球的環形山卻經常發出美麗的輝光,這令人大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