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撒哈拉大沙漠“綠洲”的奧秘

經過人們艱苦的探索,終於證明了撒哈拉大沙漠地區遠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遠古時期,還真的是一片綠色的平原。

19世紀中葉,德國探險家巴爾斯在撒哈拉大沙漠,發現了水牛的岩畫。他由此而猜測出撒哈拉沙漠遠古時代是個綠洲。

1956年的時候,法國一個叫亨利·諾特的科學家曾經帶領著一支法國考察隊來到撒哈拉大沙漠,在阿爾及利亞的阿哈加山脈和恩阿哲爾高原地區進行考察。正當他們因缺水而放棄本次考察計劃時,卻意外地發現了一些古代的山洞。亨利·諾特和隊員們立即動手發掘了起來。結果,他們除了找到了一些古代山洞,還找到了一條隧道。在那些山洞和隧道裏,他們找到了大約三萬件壁畫作品。這些壁畫作品色彩豐富,圖案式樣眾多,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亨利·諾特和隊員們從撒哈拉大沙漠回到法國的巴黎以後,立刻對那些壁畫的照片和拓片進行了仔細的研究。最後,他們認為,這些壁畫生動地反映了撒哈拉地區有綠洲時代的社會風貌。

對於撒哈拉綠洲結束時間,以及沙漠開始時間,一直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夠完全說清楚,成了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

沙漠開花的說法

在秘魯南北狹長、寬度僅30~130千米的濱海區,地麵廣泛分布著流動的沙丘,屬於熱帶沙漠氣候,該地區年平均氣溫超過25℃,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南部低於25毫米,氣候炎熱幹旱。可是,有的年份這個沙漠的降水量突然成倍增長,沙漠中會長出較茂盛的植物,並能開花結果。這種現象被稱為“沙漠開花”。

海洋氣象學家認為,沙漠開花與“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密切相關。

“厄爾尼諾”是怎麼發生的呢?原來在赤道南北兩側,由於常年受到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的吹拂,形成了兩股自東向西的洋流。從太平洋東部流出的海水,靠下層海水上湧補充。由於下層海水較冷,因此太平洋海麵的水溫呈現出西部高東部低的“翹板”。太平洋東部秘魯沿海的鯰魚和海鳥多年來樂居在這一較冷的海域之中。從東向西流去的兩股赤道洋流在到達大洋彼岸後,有一部分形成反向的逆流,再橫越太平洋複向東流去,這股暖性的逆流叫赤道逆流。但是,有的年份由於南半球的東南信風突然變弱,使得南赤道洋流也變弱,太平洋東部上升的冷水減少,而更多的暖水隨赤道逆流湧向太平洋東部。這樣,太平洋海麵的水溫的“翹板”就變成東部高西部低了。

然而,“厄爾尼諾”的發生機製還是一個謎,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還有待研究。

揭開黑暗世界的奇異生物

科學家通過深海考察,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之東南320公裏,深度為2600米的海底火山附近,發現有不靠陽光生存的動物。陽光最多能到達海平麵下100~300米處,那裏是一片漆黑,但卻有大量長達1米的蠕蟲(像水族箱的管蟲)和30厘米大的巨蛤。另外,還有一些淡黃色的貽貝和白蟹。

另一次深海科學考察中,在離南加利福尼亞150海裏的海底火山口,深度同是2600米的地方,科學家除了再次發現上述各種生物外,還發現了一種長得很像白鰻的魚,這更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完全不依靠陽光生存的脊椎動物。這兩次驚人的發現,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在沒有陽光的深海世界裏,這些生物為什麼能生存下來,而且長得越來越旺盛呢?

原來,在海底的地殼移動時,產生了海底裂縫,當海水滲入這些裂縫並在裏麵循環流動時,水溫便升高到350攝氏度左右。熱水把附近岩石中的礦物質(主要是硫磺)溶解出來,在高熱和壓力的作用下和水反應合成硫化氫,培育惡臭和有毒的東西,這就是火山口附近一些生物的能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