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恐龍科考
恐龍的出現
三疊紀後期出現了以類似銀杏、軟葉杉的針葉樹阿拉烏卡裏奧基西蘢以及蘇鐵等裸子植物為主體的森林。木本型的高大木賊也開始末出現,並且森林的樹木下麵也長滿了茂密的羊齒燈植物。接著以這種森林為舞台登場的主角就是恐龍。
三疊紀時期,恐龍登上了生物地化的曆史兵團台,它們成了生物界的主宰。最大的恐龍——超龍和地震龍體長可達30多米,體重達百噸;小的恐龍,如美頜龍和小盜龍大小如火雞。恐龍自下而上在整個中生代,貫穿三個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因此,中生代也被稱為“恐龍時代”。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期內,恐龍就衍生出了很多很多門類,從而成了地球上的統治者,它們統治地球長達1億6000多萬年。恐龍廣泛分布於所有的大陸上,它們占據了一切的生態帶,所以科學家們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均發現了恐龍化石。
恐龍的感覺係統
從發現的最古老的恐龍化石上估計,恐龍大約是在三疊紀的中晚期出現的。因此,恐龍的老祖宗理應是三疊紀早期的某種爬行動物。一些學者推測,進化較快的肉食龍,如窄爪龍,皮膚上可能長有毛發之類的東西;有的則可能長有鳥那樣的羽毛。
另外,聲音是高等動物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恐龍時代的地球,肯定不會是一個無聲的世界。有人猜測,頭上長有棘突狀飾物的鴨嘴龍,能發出一種類似巴鬆管道的聲音。大個子的蜥腳類恐龍(其中有鳥的祖先類型)可能不會像鳥那樣鳴叫,但發出像雞、鴨、鵝和烏鴉那樣粗俗難聽的叫聲,還是能做到的。
著名的鴨嘴龍有一雙很大的眼睛,眼睛周圍有一圈能活動的骨質的鞏膜板,其作用如同照相機的鎖光圈。眼的位置很靠後,跟牛、馬差不多。學者們認為,鴨嘴龍的視力相當好。它利用眼睛來時時刻刻警惕著霸王龍等肉食龍的侵襲,久而久之,視力越來越好。身軀龐大的蜥腳類恐龍,視力比鴨嘴龍要差一些;劍龍、甲龍的視力更差勁,它們倆可能是恐龍家族的“近視眼”。肉食龍的視力都比較好。霸王龍的兩眼不僅較大,而且位置靠前,像雙筒望遠鏡,兩眼可以同時聚焦在一個物體上,看到的東西是立體的,判斷距離也特別精確。肉食龍中,鴯鶓龍、恐爪龍和窄爪龍的視力最好。它們的眼睛很大,更靠前,像現生的鴕鳥一樣,賽似“火眼金睛”。鋸齒龍的雙眼又大又圓,而且朝著前方,和猴一樣,具有夜視能力。
恐龍的牙齒
鴨嘴龍:牙齒最為奇特,多達2000多個,葉狀的牙齒一個挨一個,密密麻麻排成數行,像銼刀一樣。
腕龍:這種生活在侏羅紀時期的龐然大物牙齒相當大,呈菱形。
梁龍:牙齒是細細的,像鉛筆一樣,可以靈活地把草葉耙進嘴裏。
腫頭龍:腫頭龍的嘴裏長著細碎的牙齒,排列緊密,植物一到它的嘴裏,便會被嚼得粉碎。
劍龍:在劍龍嘴後部的顎邊,長有很多樹葉形狀,帶有鋸齒的牙齒,它們整齊地排列著,嘴的前部呈現喙狀,小而無牙。
甲龍:甲龍的牙齒前麵的喙狀嘴很方便咬食植物,雖然說那裏並沒有牙齒,咬到的植物交給嘴部較為靠後的位置,那裏長著短小而粗壯的牙齒。
竊蛋龍:竊蛋龍的嘴裏沒有牙,卻在短而尖的喙嘴後有長而強勁而且帶有交叉的顎部。似鴕龍:長著一張尖尖、長長的嘴,嘴裏長著細碎的牙齒。
迅猛龍:牙齒十分尖,而且後彎,這種牙齒一咬上肉,就隻有吞下去的份,很難再吐出來。迅猛龍的牙齒很可能處於不斷生長之中,就像現在的老鼠牙齒那樣,一生都在長。
霸王龍:霸王龍又叫暴龍,它的牙齒也是它作為殺手的有力武器。霸王龍的牙齒巨大,就像刀子一樣鋒利,牙齒有些向後彎,它咬上對方,就像是用鋒利的刀子在割肉那樣輕鬆。
恐龍一般都是同型齒。這種牙有缺點,功能不夠齊全,在撕咬、切割或壓碎食物方麵很管用,但卻不能咀嚼食物。
恐龍的嘴
不同的恐龍有不同的嘴。有名的鴨嘴龍的嘴酷似鴨嘴,當然要比鴨嘴大出10多倍。鸚鵡嘴龍的喙,簡直與鸚鵡的嘴一模一樣。與鸚鵡嘴龍有親緣關係的原角龍、角龍等,也長有這樣的嘴。似鳥龍它長有鴕鳥似的無牙的喙嘴。有個別小型恐龍的嘴又尖又硬,有點像啄木鳥的喙,喙中也沒有牙。
恐龍的體溫
變溫動物也叫冷血動物。與變溫動物相對的,是恒溫動物,也叫熱血動物,它們的體溫是保持不變的。恐龍被認為是一種變溫動物,如鱷類、蜥蜴類、蛇類、龜類,自然也是變溫動物了。但有的學者認為恐龍是恒溫動物,還舉了許多其他的理由,如:恐龍骨骼的細微構造與大型哺乳動物相同,某些恐龍的生理和行為與鳥類和獸類相似(如群體生活方式和保護幼仔的行為)等。
恐龍的解剖
一隻恐龍活著的時候,肯定不像我們在博物館裏看到的那樣,隻剩下一副骨頭。任何脊椎動物的骨骼隻是個支架,用來支撐起整隻動物,其他部分則由柔軟濕潤的部分構成,首先是肌肉,像拉動杠杆那樣,牽引骨頭,使動物能活動。腸髒將動物吃下的食物加以消化,產生出生長肌肉的原料。肺部從空氣中吸取氧氣,提供燃料,保持肌肉和平共處身體的運動。腦部控製整個身體的動作。再就是神經係統了,這是把信息從腦部送往身體各個不同部分的通訊網絡。眼、耳和鼻使恐龍能感覺周圍發生了什麼,並將情報送往腦部。最後,是皮膚,它為整隻動物提供外層的覆蓋物。
恐龍的智力
有的學者用計算恐龍“腦量商”的辦法來測量恐龍的智力水平。“腦量商”是根據恐龍的體重、腦量及現生爬行動物的腦量大小按一定公式算出來的。被測的恐龍腦量商越小,它就越蠢笨;腦量商越大,它就越聰明。經測量,馬門溪龍等蜥腳類恐龍的“腦量商”最低,隻有0.2~0.35。甲龍和劍龍的“腦量商”為0.52~0.56,角龍的“腦量商”在0.7~0.9之間,在素食龍中,最有智慧的要屬鴨嘴龍。它的“腦量商”為0.85~1.50。鴨嘴龍雖沒有什麼能打擊敵人的武器,但嗅覺靈敏,視力強,發現敵情能迅速躲避。
肉食恐龍都比食草恐龍聰明。大型食肉龍,像霸王龍,“腦量商”達到1~2。小型的肉食龍中的恐爪龍腦量商超過5,比霸王龍大3~4倍,盡管它個子比霸王龍小得多,但卻比霸王龍機敏靈巧,殺起植食龍來也格外凶猛、神速。
恐龍的“副腦”
有人解剖了馬門溪龍的腦殼和脊椎骨,終於發現了這個龐然大物的秘密。原來,在它的臀部脊椎上,有一個叫做神經球的東西(脊椎的膨大部分),正是這個神經球在默默地協助那個不像樣的小腦子進行工作。神經球比腦子要大好幾倍,主要負責後腿和尾巴的運動。這樣,馬門溪龍頭上的那個小腦子就比較輕鬆了,隻負責吃東西就行了。馬門溪龍臀部的神經球實際上就是它的“後腦”,它與前腦相距約十幾米遠。馬門溪龍不是唯一有兩個腦子的恐龍,背上長有古怪骨板的劍龍也有兩個腦子。不過它的前腦更小,最多也就是100克重,於是能巨大的任務便落在“後腦”上了,劍龍臀部脊椎上的神經球比“前腦”大20倍。有了這個後腦,劍龍的腿和尾巴靈活多了。
恐龍的行走
我們都知道,爬行動物的運動姿勢的最大特征就是爬行,就像蜥蜴那樣。肚皮緊緊貼著地麵,四肢由軀體下方向外麵伸出來,匍匐著前進。它們這種運動方式不僅速度慢,而且相當費力。據研究證明,恐龍是站立著行走的。恐龍走路分為兩大類:一大類是用四足行走,一大類是用兩足行走。四足行走的恐龍,它們走起路來和大象、牛、馬等沒有什麼兩樣。恐龍,不論是四足行走,還是兩足行走,它們的身子都是直立的,而且與地麵是垂直的。在恐龍大家族中,各種各樣的恐龍,它們走路的速度並不一樣。恐龍家族中走路速度最慢的是四足行走的蜥腳類恐龍,它們每小時走的路最快也不過7千米多一點。四足行走的劍龍和甲龍的腿腳比蜥腳類恐龍厲害一些,走路也快一些,最快時每小時可以達到8千米。用四足走的恐龍,也有速度很快的。像角龍,如果它們追逐獵物時,使出最大的力,在短的時間每小時的速度達到近50千米。兩腳行走的鴨嘴龍每小時能走18.54千米,若遇到敵人,也能像馬跑那樣,快速離開危險區。
恐龍的取暖和乘涼
一隻巨型的長頸素食恐龍,如雷龍,有一個龐然巨物似的身體,使它有可能保持自己的體溫。在接近動物皮膚表麵時,熱力能透進或透出皮膚,特別是在頸和尾這樣窄長的部位,就如一隻曬太陽的蜥蜴那樣。不過在寵大身體縱深處,體溫則會保持不變。
恐龍的異裝
劍龍的打扮與眾不同,最大的特征就是其弓形脊背上的那些垂直生長的巨大三角形骨板。這些骨板在脊背兩側分成兩行,平行交錯地排列著,一邊10多個。它從頸部一直排到尾部,在離尾端不遠處突然消失,而被幾根尖利的骨刺所代替。它這身“奇裝異服”在恐龍中是罕見少有的。
恐龍的公墓
在世界一些地方,大量恐龍遺骸集中埋藏在了一起,人們把這些集中埋藏恐龍常常僅為一種,但有時則有多種。恐龍公墓往往是恐龍突然遭遇某些自然災難而被迅速埋葬形成的,這是恐龍留至今天的最有價值的遺產之一。因其發現數量很少,所以一旦發現,便會引起世人的矚目。現今著名的恐龍公墓如:加拿大艾伯塔省恐龍公園、美國國立恐龍公園、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二連浩特恐龍墓地、元謀恐龍公墓等。
食素恐龍的生活
三疊紀時的食草恐龍是早期的食草恐龍,它們體形不如白堊紀時的食草恐龍,但食量卻也非常大。由於食草性恐龍要吃掉大量的食物,因此,它們豐富的排泄物給聯合古陸帶來了豐厚的肥料,植物生長得更旺盛,更繁茂了,這又給食草恐龍帶來更豐盛的食物。
鬆柏、銀杏、蘇鐵和蕨類等植物都是食素恐龍的食物,滿足了不同恐龍的不同口味。不同時期的食草恐龍,食物也略有不同。三疊紀時,恐龍們的食物主要是蕨類、杉葉藻,還有一些長得較高的針葉樹以及小片的柏樹、銀杏和鐵樹。侏羅紀時期,比如腕龍,它們吃的是針葉枝和銀杏葉,矮小的恐龍吃的還是蕨類植物和藻類植物。白堊紀時期,是食草恐龍的興盛時期。高大的橡樹和山核桃樹、銀杏,針葉樹成為高大的恐龍的食物。矮小的食草恐龍的食物更豐富了,小草從地上長了出來,開花的植物出現了,原始的玫瑰、木蘭花和睡蓮成了它們新的食物。
另外,食草恐龍的胃裏還有一種叫胃石的石頭。一是它們沒有用於咀嚼的臼齒,吃到嘴裏的東西沒法嚼碎,隻能通過胃石的翻滾、攪攔,把粗粗的樹葉、樹枝攪拌成糊糊狀,這樣,就可以消化了。另外蜥腳類恐龍的身體太龐大了,它每天需要的食物達1500公斤,而它們的腦袋又小,嘴巴也不大,因此,它們每天隻有不停地吃,不能嚼爛食物。這樣,隻有靠胃石的幫助了,嘴巴隻需像個輸送機似的往下輸送食物就行了。
食葷恐龍的食物
小型的肉食恐龍吃小動物,如小的爬行類、昆蟲及哺乳類,一種體型輕巧的小型肉食龍,以偷吃其他恐龍的蛋為生。有的恐龍可能專以螞蟻為食。
但這些爬行動物、昆蟲數量很少,終究解決不了溫飽問題。據科學家證明,早期的食肉恐龍餓起來時連自己同類也不放過。
腔骨龍的小寶寶們破殼而出了,新的生命來到了這個世界上,而成年的腔骨恐龍正好餓了,對這一團團蠕動的生命毫不珍惜,鋒利的爪子抓過去,小腔骨龍就這樣填了爸爸媽媽饑餓的肚子。
可以想像,在三疊紀的聯合古陸上,雖然環境不錯,但腔骨恐龍之間沒有溫情,恐龍們為填飽肚子成天奔忙,廝殺。其它食肉恐龍肯定也是一樣了,為了自己能夠生存下去,也會做出同樣殘忍的事情。
大型肉食性的恐龍
大型的肉食性恐龍有暴龍、霸王龍等。霸王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它的身長可達17米,站起來有6米高,估計活著時至少有8噸或更重,霸王龍的頭骨有1.2-1.5米長,下顎粗壯厚實,顎關節很靠後並且此嘴可以張得很大。頭骨上的骨紋粗糙,上麵有小的開孔。肌肉附著堅固,強有力的顎肌能撕碎巨大的鴨嘴龍以及甲龍等。顎骨上有短劍般的牙齒,每個牙齒有20厘米長,它的牙齒在一生中要換好幾次,新的牙齒從舊牙的齒根裏麵長出來,新換牙齒的兩邊尖銳。因此,它的牙齒是參差不齊的。霸王龍顎骨和牙齒的結構特點,無疑是長期適應撕裂大片肉塊的結果。奇怪的是,它腳掌很結實,上麵有三個趾,趾端有爪,爪和牙都是搏鬥的武器。
貪婪的食肉恐龍
生活在侏羅紀最興盛的時期的躍龍,它每天的任務便是穿梭在綠樹叢林之間,張著大而有力的下顎,露出尖尖的牙齒,為了維持它長達11米,重達十幾噸的身體的需要,而勇猛出擊,即使遇到比自己大幾倍的恐龍也想冒險一試。
恐爪龍,個頭雖然一般,但是在恐龍群裏,它可是個名副其實的“殺手”。它每隻腳的第二個趾頭上長著如同彈簧刀一樣的利爪,嘴裏也是鋒利的牙齒。隻要爪子或牙齒碰到的獵物,幾乎沒有生還的機會。
白堊紀時的似雞龍,它連空中的昆蟲也不過不會放過,在恐龍的世界裏,大到幾十噸重的植食性恐龍,小到天空中的小昆蟲,都是這些凶猛的肉食恐龍的口中美餐。
食肉恐龍的捕獵方式
恐爪龍,身長約3.3米,它們一旦瞄準獵物,便一齊奔上去,把目標圍住,然後趁其不備,有的從後麵撲上去,有的用利爪撕扯對方的皮肉。
腕骨龍,約1.8米長,幾隻腕骨龍聯合出擊,運氣好,也可能掀翻一隻身軀龐大的梁龍。這就是集體“狩獵”的好處。
像霸王龍這樣的大型食肉恐龍,找到食物並成功地把對方變成口中美餐的幾率比較大,所以,單個的大型食肉恐龍也是食草恐龍和小型食肉恐龍的巨大威脅。
食葷恐龍的身體結構
食葷恐龍是地道的捕獵好手,從吻部的頂端到尾巴的末端,它身體結構的每一部分都是為了速度和凶狠而巧妙設計出來的。食葷恐龍的武器一般是強有力的嘴、恐怖的爪子。估計食葷恐龍很善於保持身體平衡,並且很可能有極佳的視力。食葷恐龍的腰背部短而強壯,這樣,它在捕獵時可以靈活有力地扭轉身體。而它的尾巴則由細細的骨節構成,十分硬挺。
恐龍的群居生活
群居是動物的一種個體間的互動,是社群行為,有利於動物的生存,增進整個族群的適應力。恐龍是否有群居行為?這個問題在古生物學界長期存在疑問。
第一次使人有據可尋地證明恐龍有群居行為是美國古生物學家伯德。他於1944年在得克薩斯州的佩拉西克地區發現了一組大型的蜥腳類恐龍足印化石。這是一群20餘隻、大小不一的雷龍行走時留下的足跡。它們是沿著一個共同的方向行進的,在行動中,它們彼此又是平行前進,足跡還顯示出一些小的幼年雷龍走在群體中間,這也表明雷龍的行動是有序的群居行為。
也有一些大型的肉食恐龍是獨來獨往的“獨行俠”。像霸王龍,就比較喜歡單幹,或者以小家庭為單位活動。其實,大多數恐龍還是喜歡群居的,像有些小型的肉食恐龍,如虛骨龍單獨覓食成功的機會不大,倒不如成群地一起棲息、覓食。這種情形和早期的人類——原始人差不多,集中集體的力量去搏鬥,生存下去。
不同時期恐龍的生活環境
三疊紀時代的氣候比較溫暖幹燥,沒有任何冰川的跡象,那時的地球兩極並沒有陸地或覆冰。地球表麵的地理分布決定了各地的氣候,靠近海洋的地方自然是比較濕潤而草木茂盛,但是由於陸地的麵積十分廣闊,使帶濕氣的海風無法進入內陸地區,大陸中部便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沙漠,所以陸地上的氣候相當幹燥,這進而使得較耐旱的蕨類品種及不過分依賴水繁殖的針葉樹逐漸取得了競爭優勢。
侏羅紀時代的天空變得特別的明朗,氣候也變得溫和起來,雨水也漸漸充沛了,在雨水的滋潤下,沙漠在大量減少,成片成片的樹林長了出來,食草性恐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的食物。針葉林以及銀杏,成為大型食草性恐龍的主食。而那些低矮的蕨類植物則為小型的食草性恐龍提供了食物。
白堊紀恐龍生活在距離我們1.44億年前到6500萬年前的時間裏,一些有花植物開始出現,其中包括原始的玫瑰、木蘭花和睡蓮,它們把這世界點綴得更為漂亮,原始的昆蟲們在花叢中往來飛舞,樹林是前所未有地豐茂。侏羅紀時期的針葉樹、杉葉樹、藻類生長得十分好,也成片成片地出現了高大的橡樹和山核桃樹。樹下,也不再是小蜥蜴們的世界了,負鼠這種小型的哺乳動物開始出現了,此時蠑螈與龜、蛇類和蛙類也作為中生代晚期的成員加入了進來。生活在史前這一階段的鱷魚數量超過了現在,已知的鱷魚中最大的,光它的頭顱就有1.8米長,現在的人把它稱為怖鱷。
恐龍所麵臨的特殊環境
恐龍的親戚蜥蜴是兩棲動物,既能在陸上生活,也能在水裏遊泳。據科學發現證明,恐龍和蜥蜴一樣,也是能遊泳的。恐龍生活的環境,河流、湖泊居多。長有蜥蜴腳的恐龍,經常生活在水中。恐龍在水中是如何遊泳的呢?原來,這些恐龍在水中通過它們的後肢輪流劃動,當然,前肢也是運動的,而且,身體其它部分也在運動,它們堅硬的尾以及強健的背上肌肉,幫助它們在水上漂遊,當然,樣子不會太好看,可能和狗在水中遊泳的姿勢差不多。
專家們甚至認為,一些偷蛋的恐龍有可能成群結隊地去偷蛋,幾隻做掩護,把母恐龍引開,其餘的則馬上偷蛋吃。同時,研究還表明,在史前時代,偷吃恐龍蛋的不光是恐龍,像蜥蜴,麵對比自己的頭大幾倍的恐龍蛋,先用爪子敲個洞,然後吸光裏麵所有的汁液。由此可見,在恐龍的時代裏,恐龍蛋靜靜地躺在窩裏時,就已經麵臨了很大的危險。
恐龍的繁衍
從發現的最古老的恐龍化石上估計,恐龍大約是在三疊紀的中晚期出現的。因此,恐龍的老祖宗理應是三疊紀早期的某種爬行動物。從化石上我們得知,恐龍的老前輩是槽齒類爬行動物。這類動物中的假鱷龍與恐龍的關係最密切。假鱷龍是一種食肉的爬行動物,體長約1.5米,樣子有點像鱷魚,也有點像恐龍。它的後肢長,前肢短,能用後肢行走。牙齒長在齒槽裏。在解剖學上與早期的恐龍很相似。